1973年太平洋颱風季 

1973年太平洋颱風季
氣旋季總結圖
氣旋季長度
首個系統形成6月30日
末個系統消散11月27日
最強風暴
名稱颱風娜拉
 • 最高風速295 km/h(185 mph)
1分鐘平均風速
 • 最低氣壓875 (西北太平洋第二強的颱風) hPambar
氣旋季統計
熱帶低氣壓數25
風暴數21
颱風數12
超級颱風數3
死亡人數1011
財產損失$700萬(1973年美元
太平洋颱風季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3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73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73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73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等級
等級 風速
超級颱風 ≥130
≥240公里每小時
颱風 63–129節
118–239公里每小時
熱帶風暴 34–62節
63–117公里每小時
熱帶低氣壓 22–33節
41–62公里每小時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