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搜尋到10則有關 “ROOSEVELT” 的資料。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英語: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ˈroʊzəvəlt/, /-vɛlt/ ROH-zə-velt,1882年1月30日—1945年4月12日,姓名簡稱為FDR),民主黨籍政治人物,第32任美國總統,荷兰裔美国人,紐約市羅斯福家族出身。是美國19...

最後更新時間: 2024-03-10T21:39:58Z

詳細內容

西奥多·罗斯福

小西奥多·罗斯福(英語:Theodore Roosevelt Jr.,/ˈroʊzəvɛlt/ ROH-zə-velt;縮寫TR;1858年10月27日—1919年1月6日),又譯狄奧多·罗斯福,暱稱泰迪(Teddy),中文俗稱為老羅斯福,第26任美國正總統、美國陸軍退役上校,紐約市羅斯福家族出身。...

最後更新時間: 2024-02-04T17:13:28Z

詳細內容

富兰克林·D·罗斯福故居

富兰克林·D·罗斯福故居(英語:Home of Franklin D. Roosevelt National Historic Site)也称斯普林伍德庄园(英語:Springwood Estate)位于美国纽约州海德公园,是第32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出生、长期居住和安葬的地方。 羅斯福國家歷史遺址入口...

最後更新時間: 2023-06-26T15:47:23Z

詳細內容

罗斯福十美分硬币

罗斯福十美分硬币(英語:Roosevelt dime)是美国铸币局1946年起持续生产至今的十美分硬币,正面刻有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头像,硬币在他1945年去世后不久面世。 罗斯福是美国畸形儿基金会的创始人,生前饱受脊髓灰质炎摧残。根据当时法律规定,十美分硬币无需国会授权就能变更设计图案,...

最後更新時間: 2024-03-08T02:55:59Z

詳細內容

爱丽丝·罗斯福·隆沃思

爱丽丝·李·罗斯福·朗沃斯(英語:Alice Lee Roosevelt Longworth,1884年2月12日—1980年2月20日),第26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长女,是罗斯福的第一任妻子愛麗絲·海瑟薇·李(英语:Alice Hathaway Lee Roosevelt)为他诞下的唯一一名子女。...

最後更新時間: 2023-01-25T11:44:33Z

詳細內容

羅斯福·斯凱里特

罗斯福·斯凯里特(英語:Roosevelt Skerrit,1972年6月8日—),现任多米尼克总理。曾就读于多米尼克国立学院、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密西西比大学,获心理学和英文专业学士学位。曾担任中学教师、公司顾问、国立学院讲师。 2000年当选众议员并任体育和青年事务部长;同年10月任教育和人...

最後更新時間: 2024-03-25T16:09:53Z

詳細內容

羅斯福島

羅斯福島(Roosevelt Island)可能意指下列地方: 羅斯福島 (南極洲):一座位在南極洲海岸線外,完全被冰雪所覆蓋的島嶼。 羅斯福島 (紐約):一座位在美國紐約市東河河道上的狹長島嶼。 羅斯福島 (蒙大拿):一座位於密蘇里河上的島嶼。 羅斯福島車站:紐約市地鐵系統下轄的一個地鐵站,位在...

最後更新時間: 2022-07-21T03:13:35Z

詳細內容

埃莉诺·罗斯福

安娜·埃莉诺·罗斯福(英語:Anna Eleanor Roosevelt,/ˈɛlɪnɔːr ˈroʊzəvɛlt/,1884年10月11日—1962年11月7日)是一位美国政治人物。第32任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妻子,从1933年3月至1945年4月羅斯福经历四个总统任期,因此埃莉诺·...

最後更新時間: 2024-03-19T16:11:03Z

詳細內容

罗斯福

(英語:Roosevelt)是源于荷兰语的姓氏,意为“玫瑰地”。可以指: 西奥多·罗斯福(1858年-1919年)(Theodore Roosevelt,俗稱老羅斯福),第26任美国总统。 富兰克林·D·罗斯福(1882年-1945年)(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最後更新時間: 2024-02-04T17:10:50Z

詳細內容

罗斯福国家森林

罗斯福国家森林(英語:Roosevelt National Forest)是美国的一处国家森林,位于科羅拉多州中北部,紧邻阿拉帕霍国家森林,由美国国家森林局管理,办事处位于科罗拉多州科林斯堡。 Arapaho and Roosevelt National Forests and Pawnee National...

最後更新時間: 2022-07-14T03:47:45Z

詳細內容

主要結果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英語: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ˈroʊzəvəlt/, /-vɛlt/ ROH-zə-velt,1882年1月30日—1945年4月12日,姓名簡稱為FDR),民主黨籍政治人物,第32任美國總統,荷兰裔美国人,紐約市羅斯福家族出身。是美國1920至1930年代經濟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心人物之一。从1933年至1945年間,連續出任四屆美國總統,且是唯一連任超過兩屆的美國總統。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远房堂兄狄奧多·罗斯福是第26任美国总统,故在中文世界經常称呼富兰克林·罗斯福为“小罗斯福”总统。 在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期間,羅斯福推行新政以提供失業救濟與復甦經濟,並成立如公共事业振兴署(WPA)、國家復興管理局(NRA)和農業調整管理局(AAA)等機構來改革經濟和銀行體系。雖然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為止,美國的經濟仍未能完全復甦,但是他所發起的一些計划,如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田納西河谷管理局(TVA)以及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等,仍繼續在國家的商貿中扮演重要角色。除此之外,在其任內設立的一些制度,包括社會安全系統和全國勞資關係委員會(NLRB)等等,仍然保留至今。 早在1941年12月以前,英國正與納粹德國作戰,而美軍還未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際,羅斯福已經利用租借法案援助邱吉爾領導的英國政府及英國軍方。在後方,他引進了價格管制和配給,並將大約11萬位日裔美國人強制扣留。1941年羅斯福以租借法案使美國轉變為「民主國家的兵工廠」。羅斯福與他的助手哈里·霍普金斯緊密合作,使美國成為同盟國主要的軍火供應商和融資者,也使得美國國內產業大幅擴張,實現充分就業,並為非裔和婦女製造了新的機會。而隨著經濟漸有起色,國會內的保守派聯盟(Conservative Coalition)主張失業已經消失,促使不少如公共事业振兴署(WPA)與平民保育團(CCC)等救濟計畫被解散。踏入二戰後期,同盟國逐漸扭轉形勢後,羅斯福對塑造戰後世界秩序發揮了關鍵作用,其影響力在雅爾達會議及聯合國的成立中尤其明顯。後來,在美國協助下,盟軍擊敗納粹德國、意大利王國和大日本帝國。 羅斯福被廣泛認為是20世紀的最重要、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對往後美國甚至世界影響深遠。國內方面曾促成了政黨重組,大膽地利用聯邦政府導致新政聯盟的建立,政治學家稱之為「第五政黨制度」;該聯盟主導美國政治近半個世紀,直到20世紀60年代末。羅斯福推出的新政,影響到所有的收入群體,改變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方向,為日後的福利主義奠下基礎;雖受保守派的強烈反擊,但羅斯福領導的新政聯盟仍常佔優勢,直到他在1937年試圖填塞最高法院,期間,羅斯福善用媒體宣傳自己和國家政策,創立邊爐談話,令總統的聲音首次通過收音機同步留人民間,因此成為政府公關的範例,後來更首次代表美國政府公開支持美國荷里活電影的發展,使荷里活作為政治宣傳和美國文化對外輸出的工具,把荷里活電影與政治連結一起。他與其妻埃莉諾·羅斯福至今仍是美國現代自由主義的典範。羅斯福政府重新定義了自由主義,並根據他的新政聯盟重組了民主黨,使民主黨獨掌政擅超過三十年直至1969年尼克遜上台為止(中問雖有共和黨總統上台,但民主黨新政聯盟仍在政府、國會發揮巨大影響力)。國外方面,羅斯福通過二戰成功不但帶領令美國徹底走出大蕭條陰影,更令成為超級大國和真正意義的全球領袖至今,取代英國的「日不落帝國」地位,開啟「美國世紀」重新塑造國際格局,其所創立「聯合國」、「雅爾達體系」、「世界警察」等體制成為國際秩序日後的規範,對歐亞和全球秩序影響深遠,使美國在全球擁有壓倒性優勢。然而羅斯福與往後的美國總統和英國首相丘吉爾、自由法國領導人戴高樂等同期西方領導人不同,他與蘇聯領導人史太林等始終保持友好關係,多次與史太林保持密切聯擊,在許多政策上也傾向對蘇妥協(雅爾達協定),儘管對蘇聯並不是完全沒防備和警惕,但還是傾向對蘇聯合作,視蘇聯為美國的未來盟友之一,始終以友善態度對待社會主義,這為蘇聯和共產主義日後在歐亞得以擴張埋下伏筆,亦為冷戰埋下禍根,這令羅斯福遭不少垢病,被認為過於親蘇。另外,羅斯福也是第一位將飛機作為交通工具的美國總統,1943年他到摩洛哥參加卡薩布蘭卡會議,為了避免乘坐客輪可能遭到納粹德國潛艇襲擊的威脅,他搭乘波音公司的波音314「狄克西快艇號」,飛行了5,500英里抵達目的地。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因脑溢血在佐治亚州逝世,死后由当时的美国副总统哈里·杜鲁门接任美国总统。 羅斯福被認爲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美國在線曾于2005年舉辦“最偉大的美國人”票選活動,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被選為美國最偉大的人物中的第十位然而,羅斯福的新政實行「凱恩斯主義」,這被認為是違反傳統「小政府,大巿場」的不干預原則而遭受部分小保守派批評和不滿,而且羅斯福在私刑立法問題上拖延不決和打破自華盛頓時代開始實行總統不得連任多於一次的不成文慣例被認為是破壞民權和專制,加上其左傾親蘇的外交態度而飽受時人和後人非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