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字 | |
---|---|
![]() | |
类型 | |
使用时期 | 公元二世紀至今 |
书写方向 |
|
用于官方文字 | |
语言 | 漢語 |
关联书写系统 | |
父系统 | |
姊妹系统 | 简化字、日本漢字、朝鮮漢字、喃字、諺文、契丹文、西夏文、注音符号 |
ISO 15924 | |
ISO 15924 | Hant (502), Han (Traditional variant) |
「繁体字」的各地常用別名 | |
---|---|
中国大陸 | 繁体字 |
臺灣 | 正體字 |
香港 | 繁體字 |
澳門 | 繁體字 |
新加坡 | 繁體字 |
馬來西亞 | 繁體字 |
![]() |
注意:本條目可能有部分字元無法顯示,若遇此情況請參閱Wikipedia:Unicode擴展漢字。 |
繁体字(英語:unsimplified Hanzi[1],un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1]),与简体字[2][3]相对,是结构相对复杂的汉字书写字体,一般笔画較多。在汉字简化的过程中,一些汉字会简化成简单好写的字体,称为“简化字”[3],而繁体字一词就在这个过程中用来称呼与其对应的未被简化的汉字。而傳承字(英語:traditional Hanzi[1],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1])是指未被简化的汉字。在使用简化字的地区,傳承字通常是指没有被简化的汉字;而在汉字简化之前或者尚未经历汉字简化的地区,傳承字是指前代已有的字,大致上就是新造字以外的字。而繁體中文,亦作傳統中文(英語:Traditional Chinese,網頁語言代碼:zh-Hant[註 1]),與简体中文相對,是使用未经历汉字简化的地区的传承字作为字汇的一种书面表达方式。中華民國教育部选定的传承字被当地称为正體中文。
现在常用的繁體字字型始於西元2世紀,在漢朝的王次仲創立楷書之時就趨於穩定,其中大部分的寫法、造字方式和字意在這之後的歷史中就很少再發生改變,是漢朝至中華民國的全中國通行字型,也是現今台灣、香港、澳門的標準字[4][5][6]。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