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不要無諱地直言 

在參與維基百科的時候,我們難免會遇到幾個難以相處的人。有些編者或許只是在這裏惹麻煩、進行非建設性編輯,或者意圖推翻共識的形成,而其他編者亦堅信他們不應該編輯維基百科。我們有時要透過封鎖或禁制用戶,以防止維基百科的建設遭到遏制和破壞。或許直言不諱能夠很簡單地解決這些編者,但直言不諱並非處理些類編者的必要計策,有時甚至是一個很壞的主意。

我們來自各種不同的背景、文化,也各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和對生命的態度,而且在網絡上溝通並不是這麼容易。更能夠證明這一點的,是在網絡上,我們都很願意秉持著Wikipedia:假定善意的原則——即使很明顯該編者在推翻一個人的觀點、進行破壞、擾亂等非善意的行為,抑或是違反規則,而他們的行為必須被封禁且獲得警告一枚!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多數都往往會清晰地指責他們的行為,例如他「只顧推進特定的觀點」、「是一位破壞者」、「是『戲劇公主』」、「在利益上存有衝突」、「是一名擾亂者」、「不文明」、「只顧人身攻擊別人」等常見的指控通常是直言不諱。然而,一些指控反而可以令指控者變得不文明,甚至跨越人身攻擊的底線。

有一些很好的理由不這樣做。簡而言之,一旦爭議升級到那種地步,編輯就不太可能再聽你說的話,如果你後來被證明是錯的,那就很尷尬了。

正如基本原則「對事不對人」 我們應該專注於編輯本身,而非編者本人的行為。道出編輯的非建設性是一種直言不諱正確的使得,但以編輯來指出編者的目標並非建設維基百科,則是一種給予編者標籤的不當行為。反之,維基人應該考慮如何界定編輯是否存有問題,比起指出該編者並非建設維基百科、故意假定其只作出非建設性編輯(或許他們只是尚未熟悉維基百科的方針的指引)或單憑少部份的編輯來界定該用戶更為優勝。謹記:我們應該界定編輯是否違反方針和指引,而非編者是否違反方針和指引。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