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頁簡而言之:- 传记条目的主角均必须具備關注度或人物关注度等關注度指引的收錄條件,而足以值得關注,並獲可靠來源記載證明。
- 許多科學家、研究人員、哲學家和其他學者(統稱為「學者」)即便其研究成果或想法對世界造成顯見的影響,也沒有關於他們本身的傳記可作為二次文獻。
- 研究發表無論數量多寡並不視為一種學者關注度的指標。關注度着眼于其研究工作對於領域所造成的影響程度。本指引係訂立「從可靠來源取得證明,進而判定該學者研究的影響以及關注度」的標準。
|
這份指引反映如何藉學者的學術成就來衡量其關注度足夠於維基百科建立條目的共識,有人簡稱此指引為教授評量(Professor Test)。這份指引中,所謂學者,是指從事學術研究或高等教育的人。而學術關注度,是指因為從事該研究而被世人所認識。
- 大部分學者任職(或曾任)於學院或大學擔任教職員(教授)。部分學者則任職(或曾任職)於某學術研究機構(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等)擔任學術或研究職位。然而,上述定義所統稱的學者仍可能在學術機構以外的單位中任職(如在工业、金融业、政府机关、医院、律师事务所等)。即使他們的主要职业与学术无关,他仍可因学术成就而具备关注度;反之,如果其本人名聲早已達社會關注程度,則毋須以學術成就建立條目。
- 某些国家裡的中學教師有時也被稱為教授,但他們並不屬於此篇指引中所定義的學者。除非他們曾進行實質的學術研究、且因這些研究而被世人認識,否則應以通用人物關注度規則,評估他們在其專業領域上的關注度。
- 有關教授的學術等級及其含義,請參見教授條目。請注意,在不同的國家中學術等級的定義可能有差別。
本指引獨立於其他主題的關注度指引,如人物、音樂、作家等。學者本身可能不符合本指引的規定,但可能在其他領域達到關注度指引的標準。例如,有的學者並非因其學術成就而受社會注目,而是因為撰寫小說出名,那麼此人就不適合用本頁的學者關注度指引來評量其關注度,而是該用作家關注度來評量之。當然,如果某學者符合本頁指引的關注度規定,那麼其他層面是否達到關注度也就沒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