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內戰 

芬蘭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1923年革命俄国内战的一部分

坦佩雷因內戰而遭摧毀的建築
日期1918年1月27日-5月15日
(3个月2周又4天)
地点
结果 芬兰白卫队和德國遠征軍勝利
德国统治至1918年11月
芬兰社会产生分裂
参战方

 芬兰

 德意志帝國[1]
外国志愿者:

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芬兰 卡爾·古斯塔夫·埃米爾·曼納海姆
芬兰 汉内斯·伊格内修斯英语Hannes Ignatius
芬兰 恩斯特·林德
芬兰 恩斯特·勒夫斯特伦英语Ernst Löfström
芬兰 马丁·韦策尔英语Martin Wetzer
芬兰 卡尔·弗雷德里克·维尔卡马英语Karl Fredrik Wilkama
芬兰 亚尔马·弗里塞尔英语Hjalmar Frisell
芬兰 哈拉尔德·亚尔马松芬蘭語Harald Hjalmarson
芬兰 汉斯·卡尔姆英语Hans Kalm
芬兰 斯坦尼斯拉夫·普鲁斯·博古米尔
德意志帝國 吕迪格·冯·德·戈尔茨
德意志帝國 汉斯·冯·奇尔斯基
德意志帝國 康拉德·沃尔夫
德意志帝國 奥托·冯·布兰登施泰因英语Otto von Brandenstein
德意志帝國 胡戈·莫伊雷尔英语Hugo Meurer

阿里·阿爾托寧英语Ali Aaltonen
埃羅·哈帕萊寧英语Eero Haapalainen
埃諾·拉赫亞
阿道夫·泰米
埃弗特·埃洛兰塔
库莱尔沃·曼纳英语Kullervo Manner
奥古斯特·韦斯利英语August Wesley
胡戈·萨尔梅拉英语Hugo Salmela
海基·卡柳宁芬蘭語Heikki Kaljunen
弗雷德里克·爱德华·约翰松芬蘭語Fredrik Edvard Johansson
马蒂·奥蒂奥芬蘭語Matti Autio (agitaattori)
维尔纳·莱赫蒂迈基英语Verner Lehtimäki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康斯坦丁·埃里梅耶夫英语Konstantin Eremeev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米哈伊尔·斯韦奇尼科夫英语Mikhail Svechnikov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格奥尔基·布拉采利英语Georgij Bulatsel
兵力
8-9万白卫队
1,450名芬兰猎兵
14,000名德意志帝国陆军
1,000名瑞典志愿军[2]
1,737名波兰志愿军[3]
一定数量的爱沙尼亚志愿军[4]
8-9万红卫队(2,600名女兵)
7,000–10,000名前俄罗斯帝国陆军[2]
伤亡与损失
白卫队
3,500人死于戰爭活動
1,400–1,650人被處決
46人失蹤
4人死於戰俘營
瑞典志愿军
55人死于戰爭活動
德国远征军
450–500人死于戰爭活動
[5]
统计
5,700-5,800人伤亡(包括100-200名中立或忠于白卫队的平民)
赤衛隊
5,700人死於戰爭活動
7,000–10,000人被處決
1,150人失蹤
12,500人死於戰俘營,700人在释放后不久死亡
俄罗斯军队
800–900人死於戰爭活動
1,600人被處決[5]
统计
32,500人伤亡(包括100-200名中立或忠于赤卫队的平民)

芬蘭內戰[a]芬蘭語Suomen sisällissota瑞典語Finska inbördeskriget),是在原属于俄罗斯帝国治下的芬兰大公国在俄罗斯二月革命后宣布独立后政治理念不同的白色芬兰红色芬兰之间为争夺国家统治权的一场内战。这场战争发生在一战东线战场所导致东欧社会、政治、国家极其动荡的背景下。战争两方分别为由支持社会主义芬兰社会民主党领导的“赤卫队”与由支持保守主义芬兰参议院英语Senate of Finland领导的“白卫队”,德意志帝国派兵支持白色芬兰,而苏俄在芬兰的驻军支持红色芬兰。其中赤卫队大多由工人组成,他们在内战中一度控制了南方的工业中心和主要城市。白卫队则多由自耕农公职人员资产阶级组成并受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将军的领导,由于得到北方自耕农的支持,他们以芬兰中部和北部为根据地。

在冲突发生的前几年,芬兰迅速经历了人口增长,工业化、半城市化工人运动的逐渐崛起。整个国家的政治处在民主化现代化的不稳定阶段。人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新鲜的理念也快速在民众中传播。在一战中,芬兰因为战争增加了与宗主国之间的贸易,然而俄罗斯帝国的崩溃给其带来了政治与经济的双重危机。由于这种权力真空,芬兰左翼和资产阶级政府都开始追求自治独立,不同的是右翼试图与俄国在政治上完全切割,而左翼则希望与俄国布党并肩作战。七月危机间接导致了芬兰社民党政府的倒台,布党十月在俄国的成功更加剧了左派劳工运动和保守派对国家权力的争夺,使得双方逐渐军事化,政治危机逐渐升级。

1917年春天后,左翼和右翼双方都组成了自己的武装部队,受苏维埃俄国所支持的芬兰赤卫队在1918年2月迅速发动攻击,占领了首都赫尔辛基并逮捕了右翼政府的大部分成员,但这次袭击并没有完全摧毁右翼的势力。由于得到了北方自耕农和德国的支持,曼纳海姆在瓦萨重新组织了白卫队并在5月发起反击。维堡之战英语Battle of Viipuri坦佩雷之战英语Battle of Tampere被认为是两方之间决定性的作战,白军以少胜多,击败驻芬俄军,重新取得了优势。德军于6月份从芬兰湾登陆,在其的帮助之下,白色芬兰也轻易赢得了赫尔辛基之战英语Battle of Helsinki拉赫蒂之战英语Battle of Lahti。尽管在内战中双方都有屠杀战俘平民这种不人道行为(甚至红军还多一些),然而被视为“复仇”的政治暴力在白卫军获胜后开始大规模爆发,约有12,500名赤卫队成员死于战俘营。内战大约导致了39,000人的死亡,其中36,000人是芬兰人,占总人口的0.86%(当时芬兰人口约300万)。

内战使原本亲俄的芬兰转投德国怀抱,并试图建立起由德意志皇储腓特烈·卡尔王子作为国王的芬兰王国,但最后由于德国在一战的战败而不了了之。之后芬兰转型建立了西方制度的芬兰共和国。但内战使得当时的芬兰社会分裂,直到因为1939年苏联的侵略才重新团结起来。

芬兰内战是1596年棍棒战争(贫困的农民贵族的剥削不满)后芬兰的第二次内战,并且背景相似。[6][7]

  1. ^ Pipes 1996,第113–149頁, Lackman 2009,第48–57頁, McMeekin 2017,第125–136頁
  2. ^ 2.0 2.1 Arimo 1991,第19–24頁, Manninen 1993a,第24–93頁, Manninen 1993b,第96–177頁, Upton 1981,第107, 267–273, 377–391頁, Hoppu 2017,第269–274頁
  3. ^ Muilu 2010,第87–90頁
  4. ^ Ylikangas 1993a,第55–63頁
  5. ^ 5.0 5.1 Manninen 1992–1993, Paavolainen 1966, Upton 1981,第191, 453頁, Westerlund 2004
  6. ^ HS: Sisällissodan 400-vuotismuistoa on vietetty monin juhlallisuuksin ympäri Suomenmaata Nuijasota askarruttaa yhä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Finnish)
  7. ^ YLE: Nuijasota oli hyvin verinen sisällissota – Kunnaksen uusi Koiramäki-kirja kertoo siitäkin lapsille sopivasti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Finnish)


引证错误:页面中存在标签或{{efn}}模板,但没有找到相应的标签或{{notelist}}模板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