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 

中華文化信仰中,上帝中國君主天子)所祭拜的至上神,又稱為天帝皇天上帝昊天上帝,民間俗稱為上天老天老天爺天主天公天公伯。對昊天上帝的信仰,源自古代中國對於天空(蒼天、昊天),以及北極星(北辰、帝星)的崇拜。以上天廣大,稱昊天。遠望青色,稱蒼天。人尊莫過於帝,托之於天,故稱上帝[1]。另一方面,以北辰之星,众星环绕,最为尊贵,紫微宮就位于北辰之中枢,為上帝居所[2][3]

上帝一詞在古籍中首先出現於周朝的古代經典—五經,而四書等其他儒家經典以及史書中也提到了上帝。在古代中國的原初神話和宗教體系中,指的是至上神,字面意思就是「在上的帝王」,意味著「最高的主宰」。北京天壇祈年殿即為歷代君主祭祀上帝之處,內供奉有昊天上帝之神位。昊天上帝又稱為皇天上帝,「皇天」和「后土」上下相對,並稱「皇天后土」。

緯書稱昊天上帝為天皇大帝,並增以五方上帝配屬五行仁义礼智信,居於太微宮[4]。部分文獻又以上帝為太一,形容天地開闢前,元氣未分,渾沌為一的狀態,五帝為太一的輔佐[5]道教尊稱昊天上帝為玉皇上帝,以五方上帝為「五方五老君」所化[6][7]。在道教信仰中,玉皇上帝,即玉皇大帝,為天界的皇帝,在民間則被認為是主宰宇宙的至尊天神,但並非道教的最高神,道教信仰裡,「」的化身「三清」高於代表「天」的「玉帝」。

宋朝理學大家朱熹認為,「天」、「帝」即是指「道」、「理」,天非有此道理,不能為天[8]

受到基督宗教傳入的影響,上帝一詞在現代社會也用來指基督宗教的神

  1. ^ 《宋史》:「按《開寶通禮》,元氣廣大則稱昊天,據遠視之蒼然,則稱蒼天。人之所尊,莫過於帝,托之於天,故稱上帝。……是則天以蒼昊為體,不入星辰之列。」
  2. ^ 《宋史》:「舊史《天文志》並云:北極,北辰最尊者。又勾陳口中一星曰天皇大帝,鄭玄注《周禮》謂:禮天者,冬至祭天皇於北極也。」
  3. ^ 《後漢書》卷48:“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宮,象而爲之。兩觀謂闕也。”
  4. ^ 《礼记正义》卷十二·王制第五:“谓大微五帝,应于五行,五行各有德,故谓五德之帝。木神仁,金神義,火神禮,水神智,土神信,是五德也。”
  5. ^ 《淮南子》:「紫宮者,太一之居也……洞同天地,渾沌為樸,未造而成物,謂之太一」
    《史記》:「亳人謬忌奏祠太一方,曰: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
  6. ^ 道教總廟三清宮. 玉皇上帝聖紀. [2018-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5). 
  7. ^ 五方五老及五方五帝聖紀. 道教總廟三清宮. [2018-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5). 
  8. ^ 《朱子語類》:「天之所以為天者,理而已。天非有此道理,不能為天,故蒼蒼者即此道理之天,故曰:『其體即謂之天,其主宰即謂之帝。』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雖是理如此,亦須是上面有箇道理教如此始得。但非如道家說,真有箇『三清大帝』著衣服如此坐耳!」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