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歷史 

臺灣本島各段歷史時期示意圖(1624年起)左起:荷西明鄭清治日治中華民國(至今)等時期,框内數字為大約的統治時間(年)

臺灣歷史[a],在文獻記載以前,臺灣早已有人類活動。在距今約45萬至19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台灣與亞洲大陸連結的陸橋(今澎湖水道海域)有澎湖原人生存;距今3萬年前的臺東長濱文化是考古所知的臺灣最古文化[1],較晚近的新石器時代則有南島語族的考古遺跡[2]。臺灣因地處南島語族活動範圍的最北邊,也被認為是南島民族在語言遺傳上可能的發源地[3],亦是分布區域的最北端[4]

臺灣的地理位置介於中國大陸日本东南亚間,可做為各國船隻的停泊與貨物的轉運站。在17世紀,臺灣中部曾有超越一般部落規模的大肚王國,而荷蘭帝國西班牙帝國則分別在臺灣西南部及西北部殖民統治。之後,荷蘭人將西班牙人驅逐,並統治臺灣西部的大部分地區。1661年4月,鄭成功率領兩萬五千大軍及數百艘戰艦圍攻荷臺首府熱蘭遮城,使荷蘭在1662年2月1日簽約投降,臺灣進入明鄭時期漢人於此期間大量移民臺灣。1683年,明鄭鄭克塽在清軍攻臺時向將領施琅投降,臺灣進入清治時期[2]

1894年,大清與大日本帝国爆發甲午戰爭[5]。隔年,雙方在馬關簽訂《马关条约》,將臺灣割讓予日本,台灣進入日治時期[6]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抗日戰爭結束,日本戰敗。日本簽署的《降伏文書》中接受同盟國的《波茨坦宣言》,並於其中接受《開羅宣言》之要求:將臺灣、澎湖滿洲歸還予中華民國[7]。1945年9月2日,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元帥發佈《一般命令第一號》,命令在中國(除滿州)、臺灣以及越南北緯十六度以北的日軍向代表同盟國蔣中正投降,並命令日本及其控制之軍事及民間政權協助同盟國佔領日本[b]及其控制地區[8]。蔣中正委派陳儀將軍接受在臺日軍的投降後,隨即宣布臺灣光復[9][10]美國英國等同盟國則不同意中華民國片面宣佈恢復對臺灣的主權,並表示臺灣主權之處理必須等到與日本簽訂和平条约時才能決定[11][12]。日本也表示,接受了《波茨坦宣言》和《開羅宣言》的《降伏文書》只具有休戰協定的性質,不具有處分領土的性質[13],一直至1952年《舊金山和約》生效時,臺灣才脫離日本[14],並表示日本在《舊金山和約》中只聲明放棄臺灣而未表明其歸屬,臺灣的歸屬須在將來由同盟國決定[15]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國共內戰渡江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失守,同年12月7日,中華民國政府遷臺[16]。1991年起,臺灣與澎湖金門馬祖四地公民自1991年起以選舉決定全數中華民國國會議員席次;1996年起,直接選舉產生中華民國總統。但認為中華民國在臺灣不合法的人士則依據國際法主張中華民國政府並不能藉由選舉而在臺灣就地合法[17]。不曾統治台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則聲稱擁有其主權。此外,臺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也是引發主權爭議臺灣獨立運動產生的原因[18]


引证错误:页面中存在标签或{{efn}}模板,但没有找到相应的标签或{{notelist}}模板

  1. ^ 陳至中. 左鎮人翻案後 長濱文化台灣最早. 中央社. 2016-01-05 [2016-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7). 
  2. ^ 2.0 2.1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戚嘉林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3. ^ Ancient Voyaging and Polynesian Origin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11, 88 (2). 
  4. ^ Bellwood, Peter. Prehistory of the Indo-Malaysian archipelago.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7 [2011-07-09] (英语). 
  5. ^ "...Japan was at the forefront of hegemonic wars in a quest to extend the Japanese hegemony over Korea to the entire Asia-Pacific region –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95 to gain dominance in Korea" The Two Koreas and the Great Power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age 2.
  6. ^ 小松田直. 《圖解世界史》. 臺北市: 城邦文化. : 138–141. ISBN 9789866434280 (中文(臺灣)). 
  7. ^ 開羅會議公報原件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外交部中譯暨函送公文原件翻拍
  8. ^ General Order No. 1. Congressional Record. 1945-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2) (英语). 
  9. ^ 中山堂受降檔案分析 (PDF). 國史館. 2010-12-15 [2015-01-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12-07) (中文(臺灣)). 
  10. ^ 中華民國外交史料特展 臺灣光復. 國立故宮博物院. [2015-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1). 
  11. ^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6. Vol. VIII, The Far East.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英语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1: pp. 358–359 (英语). 
  12. ^ 張寒青. 孫中山先生眼中的台灣地位. 北台灣學報 (臺北市: 北臺灣科學技術學院). 2007年3月, 第30期: 頁255. 
  13. ^ 参議院会議録情報 第038回国会 予算委員会 第15号. 昭和36年3月15日. p. 19. (日語).
  14. ^ 参議院会議録情報 第013回国会 外務委員会 第33号. 昭和27年5月27日. p. 2. (日語).
  15. ^ 衆議院会議録情報 第162回国会 外務委員会 第7号. 平成17年5月13日. p. 18. (日語).
  16. ^ 認識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國史館. [2019-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8). 
  17. ^ 蔡吉源. 結束ROC統治. 自由時報 (臺北市). 2012年3月14日 [2015年6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2月11日). 
  18. ^ 林建璋,<從國際法觀點論釣魚台列嶼主權爭端--兼論台灣法律地位適格性>,2008年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