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 

武昌起義
辛亥革命的一部分

湖北軍政府成立
日期1911年10月10日(宣統三年八月十九)
地点
结果 革命軍決定性勝利
参战方
 清朝 中國同盟會
鄂軍都督府
指挥官与领导者
清朝 瑞澂
清朝 張彪
黃興
蒋翊武
孙武
熊秉坤
黎元洪
兵力
60000人(為北洋清軍4鎮與禁衛軍兵力之總和) 20000人(多為學生軍與武漢三鎮市民)
伤亡与损失
約8000人陣亡 約4000人陣亡
武昌起义示意图
起義旗幟:鐵血十八星旗

武昌起義,或作武昌起事[1],是1911年10月10日(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清朝新军等力量在中国武漢武昌发动的兵变,旨在推翻清朝统治,是狭义辛亥革命的開端。

1911年4月,同盟会在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湖北革命党人闻情激愤,共進會文學社遂决定联合,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武装起义。[2]在清廷將部分湖北新軍調往四川平定保路運動之際,留守湖北之新軍中的革命黨人遂計畫在1911年10月16日發動革命。但10月9日事跡敗露,導致革命黨人彭楚藩劉復基楊宏勝處死,新軍中的黨人害怕被追究,躁動不安,10月10日晚間黨人金兆龍程定國因為偶發事件槍擊排長陶啟聖,釀成變故,熊秉坤蔡濟民吳醒漢等革命黨領導人於是先發制人,齊集猛攻湖廣督署,湖廣總督瑞澂出逃後督署陷落,至12日攻陷武漢三鎮,成立鄂軍都督府

武昌起義是湖北新軍中受到孙中山與民主主義思想影響的士兵和下級軍官發動,湖北文學社和共進社領導人大都是中國同盟會會員[3]:88。武昌起义的成功,使中國各地陸續響應革命黨人推翻清朝的訴求,最終使清帝在1912年2月12日退位,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帝制政體,建立中國史上第一个共和國,即中華民國,是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1. ^ 簡立欣. 課綱武昌起義改起事 學者痛批. 旺報. 台北: 中時電子報. 2017-10-10 [2022-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0). 
  2. ^ 金冲及. 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二题. 《历史研究》1984年第1期. 
  3.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