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维尔·张伯伦 

内维尔·张伯伦 阁下
The Rt Hon. Neville Chamberlain

FRS
内维尔·张伯伦
1938年的张伯伦
联合王国首相
任期
1937年5月28日—1940年5月10日
君主乔治六世
前任斯坦利·鲍德温
继任温斯顿·丘吉尔
保守党党魁
任期
1937年5月27日—1940年10月9日
前任斯坦利·鲍德温
继任温斯顿·丘吉尔
枢密院议长
任期
1940年5月10日—1940年10月3日
总理温斯顿·丘吉尔
前任斯坦霍普伯爵英语James Stanhope, 7th Earl Stanhope
继任约翰·安德森爵士
财政大臣
任期
1931年11月5日—1937年5月28日
总理
前任菲利普·斯诺登英语Philip Snowden, 1st Viscount Snowden
继任约翰·西蒙爵士
任期
1923年8月27日—1924年1月22日
总理斯坦利·鲍德温
前任斯坦利·鲍德温
继任菲利普·斯诺登
卫生大臣
任期
1931年8月25日—1931年11月5日
总理拉姆齐·麦克唐纳
前任亚瑟·格林伍德英语Arthur Greenwood
继任爱德华·希尔顿·杨英语Hilton Young, 1st Baron Kennet
任期
1924年11月6日—1929年6月4日
总理斯坦利·鲍德温
前任约翰·惠特利英语John Wheatley
继任亚瑟·格林伍德
任期
1923年3月7日—1923年8月27日
总理
前任亚瑟·格里菲斯-博斯卡温英语Arthur Griffith-Boscawen爵士
继任威廉·乔因森-希克斯英语William Joynson-Hicks, 1st Viscount Brentford
个人资料
出生亚瑟·内维尔·张伯伦
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

(1869-03-18)1869年3月18日
 英國伯明罕埃奇巴斯顿英语Edgbaston
逝世1940年11月9日(1940歲—11—09)(71歲)
 英国汉普郡赫克菲尔德英语Heckfield
死因胃癌转移为大肠癌
墓地威斯敏斯特教堂
国籍 英国
政党保守党
配偶安妮·德·韦尔·科尔英语Anne Chamberlain1911年结婚)
儿女2
母校梅森学院英语Mason Science College(今伯明翰大学
专业商人
宗教信仰一位论派[1]
签名A neatly written

亚瑟·内维尔·张伯伦FRS(英語: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1869年3月18日—1940年11月9日),英国保守党政治人物,1937年5月至1940年5月担任英国首相,以其绥靖主义外交政策闻名,并于1938年签署慕尼黑协定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德语区割让予德国。此后阿道夫·希特勒入侵波兰,英国被迫于1939年9月3日对德国宣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八个月内张伯伦为英国战时首相。

张伯伦曾于商界及地方政府工作,并于1916年至1917年短期任国家服务总监。此后他决定跟随其父亲约瑟夫·张伯伦及其兄长奥斯丁·张伯伦的步伐,于1918年当选国会议员,时年49岁。他拒绝了一项内阁职位,并作为后座议员直至1922年。1923年他迅速升任为卫生大臣财政大臣。在一届工党领衔的政府任期后,张伯伦重返卫生大臣职位,于1924年至1929年推动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1931年其被任命为国民政府财政大臣。

1937年5月斯坦利·鲍德温卸任,张伯伦接替其首相职位。在其任期内对德国政策成为中心问题,在慕尼黑的外交举措受到当时英国人民的欢迎。希特勒持续其侵略性举动,张伯伦承诺捍卫波兰独立,而在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后英国亦履行承诺同德国开战。在联军被迫从挪威撤退后,张伯伦认为政府此时应当得到所有党派支持,但工党和自由党亦不愿参与由其领衔的政府,由此他于1940年5月10日宣布辞职,温斯顿·丘吉尔接替其职位。去职后的张伯伦在国会中(尤其是保守党中)仍旧受到广泛尊敬。其为战时内阁的重要成员之一,并在丘吉尔缺席时领衔这一内阁,但由于健康原因后被迫辞职,六个月后,张伯伦因癌症过世。

历史学家对张伯伦的评价极具争议。其初始声望较高,但1940年7月的《罪人英语Guilty Men》对张伯伦等人进行了严苛的抨击,称其在慕尼黑外交失败并未能使英国对战争进行充分准备;该书以及日后的一系列出版物几乎彻底摧毁了其名望,而在其过世后的一代史学家(如丘吉尔所著《风云紧急》)绝大多数持相同观点。近年史学家对张伯伦及其政策的态度逐渐好转,引证最新解密的政府文件,认为1938年时的英国准备仍旧不足,对德国开战将带来灾难。即便如此,在英国首相中张伯伦仍旧排名靠后[2]

  1. ^ Unitarian Association, Midland. "Neville (and his half-brother (Sir) Austen) were members of the Birmingham Unitarian New Meeting Church".. Midland Unitarian Association. Birmingham New Meeting Church. [2014-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31). 
  2. ^ Paul Strangio; et al. Understanding Prime-Ministerial Performanc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xford UP. 2013: 224, 226 [2016-09-17]. ISBN 978-0-19-9666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7).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