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狄拉克 ![]() Paul Dirac | |
---|---|
![]() | |
出生 | ![]() | 1902年8月8日
逝世 | 1984年10月20日![]() | (82歲)
居住地 | 英國、美國 |
国籍 | ![]() ![]() |
母校 | 布里斯托大學 劍橋大學 |
知名于 | 量子力學 |
奖项 | 諾貝爾物理學獎(1933年) 科普利獎章(1952年) 馬克斯·普朗克獎章(1952年) J·罗伯特·奥本海默纪念奖(1969年)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理論物理 |
机构 | 劍橋大學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 |
博士导师 | 拉爾夫·福勒 |
博士生 | 霍米·巴巴 哈里什-钱德拉 弗雷德·霍伊尔 |
保羅·阿德里安·莫里斯·狄拉克[註 1],OM,FRS(英語: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1902年8月8日-1984年10月20日),又译狄喇克,英国理論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奠基者之一,曾經主持劍橋大學的盧卡斯數學教授席位,並在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度過他人生的最後十四個年頭。
狄拉克在物理學上有諸多開創性的貢獻。他統合了維爾納·海森堡的矩陣力學和埃爾溫·薛定谔的波動力學,發展出了量子力學的基本數學架構。他給出的狄拉克方程式可以描述费米子的物理行為,解釋了粒子的自旋,並且首先預測了反粒子的存在。而他在路徑積分和二次量子化也扮演了的先驅者的角色,為後來量子電動力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此外,他將拓扑的概念引入物理學,提出了磁單極的理論。
1933年,因為“發現了在原子理論裡很有用的新形式”(即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狄拉克和薛丁格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是當時史上最年輕獲獎的理論物理學家。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引用错误:页面中存在标签,但没有找到相应的
标签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