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督教 系列條目 |
---|
![]() |
![]() |
基督教是以傳揚耶穌所留下之福音,承認耶穌即是基督、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起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耶穌所傳揚福音及其事蹟節錄為《新約聖經》,並合併猶太教聖經(《塔納赫》)為《舊約聖經》,整合成「《聖經》全書」做為其宗教經典,其中以《新約聖經》為信徒的生活及行為指引[1][2],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現今亦与伊斯兰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等三大派系,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而集合基督教各教派之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廣義基督教」或「泛基督教」稱之。
泛基督教教義中最無異議的是共同認定信仰神創造了世界,並照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3],世人後來由於選擇犯罪而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聖子耶稣基督以道成肉身,傳揚真理,並因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後死裏復活且升天,賜下聖靈與信徒同在;基督為了替世人贖罪而死,信徒可能因此得到拯救並永生。
按照教會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靈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使徒建立,之後耶穌的使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傳揚教義,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13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教宗為首的公教會(天主教)、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東正教)。16世纪時,因為對贖罪券的反感,由马丁·路德掀起德意志宗教改革之後,西歐神學家們又爆發了反對教廷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如马丁·路德(信義宗,又稱路德派)、約翰·喀爾文(歸正宗,又稱喀爾文派)、烏里希·慈運理(影響日後的許多宗派,如重洗派)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盎格魯宗,又稱英國國教)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派,這些教派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中東,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西方國家自地理大發現以來對世界經濟及文化發展上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佈範圍遍及全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2012年的研究估計全球約31.5%的人口信仰基督教,信徒人口逾21.7億人,為世上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人數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各別信徒數目達2.4億與1.7億人[4][5],多數信徒居住於非洲及拉丁美洲國家,原為信仰基督教多數的西歐和北美則穩定下降中,東歐國家主要信仰發源於東羅馬帝國傳統的東正教,然而現代土耳其已回教化,前蘇聯國家則因為赤色分子統治時期信奉無神論,使東正教信眾減少,雖然至今逐漸恢復。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