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5年3月1日) |
艾薩克·牛頓 Isaac Newton | |
---|---|
![]() 戈弗雷·内勒作于1689年 | |
出生 | 1643年1月4日(儒略曆1642年12月25日)[a]![]() |
逝世 | 1727年3月31日(儒略曆1726年3月20日)[a](84歲)![]() |
居住地 | ![]() |
国籍 | ![]() |
母校 |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
知名于 |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牛顿力学 万有引力 微分学和积分学 经典光学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神学、自然哲学和炼金术 |
机构 | 剑桥大学、皇家学会、皇家铸币局 |
学术指导者 | |
受影响于 | 笛卡兒 伽利略 哥白尼 克卜勒 罗伯特·波义耳 |
施影响于 | 伏爾泰 愛因斯坦 |
签名 | |
![]() |
艾萨克·牛顿爵士,PRS MP(英語:Sir Isaac Newton,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英語發音[ˈaɪzək ˈnjuːtn̩])[ 儒略曆:1642年12月25日-1727年3月20日][a]是一位英格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煉金術士。1687年他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阐述了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奠定世界物理和天文学的基础,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为太阳中心学说提供了强而有力的理论支持,是科學革命的一個代表。
在力学上,牛顿阐明了动量和角动量守恒的原理。在光学上,他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并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理论。他还系统地表述了冷却定律,并研究了音速。
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他也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在2005年,英国皇家学会发起了一场“谁是科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的民意调查,在皇家学会院士和网民投票中,牛顿的排名高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3]
引用错误:页面中存在标签或
{{efn}}
模板,但没有找到相应的
标签或{{notelist}}
模板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