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萨克·牛顿 

Sir
艾薩克·牛頓
Isaac Newton

爵士
戈弗雷·内勒作于1689年
出生1642年12月25日儒略曆1642年12月25日]格里曆:1643年1月4日)[a]
英格蘭林肯郡伍尔索普庄园
逝世1727年3月20日儒略曆1727年3月20日][a]格里曆:1727年3月31日)(84歲)
 英國伦敦肯辛顿
居住地 英國
国籍 英國
母校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知名于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牛顿力学
万有引力
微分学和积分学
经典光学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物理学数学神学自然哲学炼金术
机构剑桥大学皇家学会、皇家铸币局
学术指导者
受影响自笛卡爾
伽利略
哥白尼
克卜勒
罗伯特·波义耳
施影响于伏爾泰
愛因斯坦
签名
备注
英格蘭王國議會議員
代表劍橋大學選區英语Cambridge University (UK Parliament constituency)
任期
1689—1690
前任羅伯特·布雷迪英语Robert Brady (writer)
继任愛德華·芬奇英语Edward Finch (composer)
任期
1701—1702
前任安東尼·哈蒙德英语Anthony Hammond
继任安格爾西伯爵英语Arthur Annesley, 5th Earl of Anglesey
个人资料
政党輝格黨

艾萨克·牛顿爵士 PRS MP(英語:Sir Isaac Newton發音:/ˈaɪzək ˈnjuːtn̩/格里曆: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儒略曆:1642年12月25日-1727年3月20日][a])是一位英國輝格黨政治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煉金術士。1687年他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阐述了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由此奠定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并为现代工程学打下了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为太阳中心学说提供了强而有力的理论支持,是科學革命的一大代表。

在力学上,牛顿阐明了动量角动量守恒的原理。在光学上,他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并基于对三棱镜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理论。他还系统地表述了冷却定律,并研究了音速

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他也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在2005年,英国皇家学会发起了一场“谁是科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的民意调查,在皇家学会院士和网民投票中,牛顿获得头冠。[3]


引证错误:页面中存在标签或{{efn}}模板,但没有找到相应的标签或{{notelist}}模板

  1. ^ Mordechai Feingold, Barrow, Isaac (1630–1677),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eptember 2004; online edn, May 2007. Retrieved 24 February 2009; explained further in Mordechai Feingold " Newton, Leibniz, and Barrow Too: An Attempt at a Reinterpretation"; Isis, Vol. 84, No. 2 (June 1993), pp. 310–338
  2. ^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 Newton, Isaac, n.4
  3. ^ Newton beats Einstein in polls of scientists and the public [在科学家与公众的民意调查中,牛顿打败了爱因斯坦]. 皇家学会. 2005-11-23 [2015-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07) (英语).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