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漢字
类型
使用时期
約公元前1300年至目前
书写方向橫排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現代)
豎排從上到下,從右到左(傳統)
语言漢語官話粵語閩語客家語贛語湘語吳語晉語)、壯語[a]日語琉球語韓語越南語[b]蒙古語
相关书写体系
父体系
(原始文字)
  • 漢字
子体系假名諺文喃字契丹文方塊壯字女真文注音符號
ISO 15924
ISO 15924Hani (500), ​Han (Hanzi, Kanji, Hanja) Hans(简体) Hant(繁體)
Unicode
别名Han
范围U+4E00至U+9FFF[1]

U+3400至U+4DBF[2](扩展A)
U+20000至U+2A6DF[3](扩展B)
U+2A700至U+2B73F[4](扩展C)
U+2B740至U+2B81F[5](扩展D)
U+2B820至U+2CEAF[6](扩展E)
U+F900至U+FAFF[7](兼容)
U+2F800至U+2FA1F[8](兼容补充)
U+2F00至U+2FDF[9]康熙部首
U+2E80至U+2EFF[10]部首补充)

U+31C0至U+31EF[11]笔画
 本條目包含國際音標 (IPA) 符號。 有關 IPA 符號的介紹指南,請參閱 Help:IPA[ ]/ / 及 ⟨ ⟩ 之間的區別,參閲IPA§方括號與轉錄定界符
汉字
繁體字(左)和简化字(右)书写的“汉字”
汉语名称
繁体字 漢字
简化字 汉字
越南语名称
越南语 Hán tự - Chữ Hán
喃字 漢字 - 𡨸漢
壮语名称
壮语 [12]
Sawgun
朝鲜语名稱
諺文한자
汉字漢字
日语名称
汉字 漢字
深綠色:主要使用繁體字的地区( 臺灣 香港 澳門)。
綠色:正式采用简化字,但也使用繁體字的地区( 新加坡 马来西亚)。
青綠色:主要使用简化字的地区( 中国大陆 佤邦)。
淺綠色:汉字与其他书写系统在同一语言中并用的地区( 日本 韩国)。
淺黃色曾经使用汉字的地区( 越南 朝鲜 蒙古

漢字(日语:漢字かんじ Kanji */?朝鮮語:한자漢字 hanja越南语hán tự/chữ hán漢字/𡨸漢),又稱中文字華文字華語字唐話字唐人字中国字,為記錄漢語而发明的語素文字[13][14],受到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為世界唯一仍廣泛使用並高度發展的語素文字[15][c],也是独有的指示会意文字体系。最初,由中國上古時代黄河文明華夏族所發明創製,其字體歷經長久改進及演變。目前确切出現的歷史尚有討論空間,最早可追溯至陶文,成熟於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春秋戰國秦朝籀文小篆,發展至漢朝發生隸變產生隶书並於後世衍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在唐代穩定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正楷

漢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唯一使用至今的原生文字。相较而言,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文字都早已消亡。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現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實務上的官方文字。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通用文字,在20世紀前都是朝鮮半島越南琉球日本等國家的書面規範文字。除了漢語之外,古代東亞諸國均有自行創製漢字。

現代漢語漢字大體分為傳統漢字簡化字兩大標準,前者主要用於台灣以及香港澳門,後者則由中国大陆制定並使用,且为新加坡馬來西亞華僑眾多的國家采用。非漢語体系中,日本將部分漢字自行作簡後,成為現在的日本新字体大韓民國也製定了官方的朝鮮漢字使用規範,而史上曾使用過漢字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越南蒙古等國,漢字現今已不再具有官方規範地位。

此外,汉语也是多數国际组织(例如联合国上海合作組織等)的工作語言,加上這些国际組織均採用简体字工作语言,以及中国崛起等原因,所以現今多數國家的外國人如果學習漢字,均以簡體字為主。少數情況下才會學習繁体字(如研究中国历史、研究古代汉语、派駐港澳台地區等)。


引证错误:页面中存在标签或{{efn}}模板,但没有找到相应的标签或{{notelist}}模板

  1. ^ UNICODE U+4E00至U+9FFF (PDF). [2009-11-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7-01-08). 
  2. ^ UNICODE U+3400至U+4DBF (PDF). [2009-11-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7-01-08). 
  3. ^ UNICODE U+20000至U+2A6DF (PDF). [2009-11-1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6-25). 
  4. ^ UNICODE U+2A700至U+2B73F (PDF). [2009-11-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0-03-26). 
  5. ^ UNICODE U+2B740至U+2B81F (PDF). [2012-03-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2-27). 
  6. ^ UNICODE U+2B820至U+2CEAF (PDF). [2015-07-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6-25). 
  7. ^ UNICODE U+F900至U+FAFF (PDF). [2009-11-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7-01-13). 
  8. ^ UNICODE U+2F800至U+2FA1F (PDF). [2009-11-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7-03-15). 
  9. ^ UNICODE U+2F00至U+2FDF (PDF). [2009-11-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9-25). 
  10. ^ UNICODE U+2E80至U+2EFF (PDF). [2009-11-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9-25). 
  11. ^ UNICODE U+31C0至U+31EF (PDF). [2009-11-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31). 
  12. ^ Sawndip Sawdenj (古壮字字典; [Dictionary of Ancient Zhuang Characters]), Guangxi Ethnicities Publishing (广西民族出版社), 1989. ISBN 978-7-5363-0614-1.
  13.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Manila: WHO Regional Office for the Western Pacific. 2007 [29 January 2020]. hdl:10665/20695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9) (英语). 
  14. ^ Potowski, Kim. Language Diversity in the USA有限度免费查阅,超限则需付费订阅.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82. ISBN 978-0-521-74533-8 (英语). 
  15. ^ Defrancis (1990); 蔣為文 (2005), (2007)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