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语 | |
---|---|
lingua latīna | |
![]() 罗马斗兽场内的拉丁语铭文 | |
发音 | [laˈtiːna] |
母语国家和地区 | 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中世纪及近代欧洲、奇里乞亚亚美尼亚王国(作为通用语)、聖座 |
族群 | 拉丁人 |
年代 | 通俗拉丁语于6至9世纪发展至各种罗曼语言;正式拉丁语作为学术通用语一直延续至中世纪,作为罗马天主教会宗教语言延续至今。 |
語系 | |
文字 | 拉丁字母 |
官方地位 | |
作为官方语言 | ![]() |
管理机构 | 古代:罗马语法及修辞学校[1] 现代:宗座拉丁语学院 |
語言代碼 | |
ISO 639-1 | la |
ISO 639-2 | lat |
ISO 639-3 | lat |
语言瞭望站 | 51-AAB-a |
![]() | |
![]() 拉丁语的现代传承——罗曼语族的使用范围。 | |
拉丁语[註 1](拉丁語:lingua latīna,IPA:[ˈlɪŋɡʷa laˈtiːna]),是印欧语系的意大利語族語言,於古羅馬廣泛使用,至少可追溯至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當時所使用的書面語稱為「古典拉丁語」。拉丁語是最早在拉提姆地区(今意大利的拉齐奥区)和罗马帝国使用的語言之一。虽然现在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也有一部分认为是瀕危語言,但拉丁語在梵蒂冈仍被列为官方语言之一。此外,仍有少数基督宗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地使用拉丁语。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會議的语言和礼拜仪式用的语言,此外,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高中仍然提供有关拉丁语的课程。[2]
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创造新词的过程中,拉丁语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语及其后代罗曼诸语是意大利语族中仅存的一支。透过对早期意大利遗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证实其他意大利语族分支的存在,之后这些分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逐步被拉丁语同化。拉丁语的亲属语言包括法利斯克语、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3]但是,威尼托语可能是一个例外。在罗马时代,作为威尼斯居民的语言,威尼托语得以和拉丁语并列使用。
拉丁语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它有三种不同的性,名词有七格,动词有四种词性变化、六种时态、六种人称、三种语气、三种语态、两种体、两个数。七格当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词一起使用。呼格与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语一般只有五个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种格。形容词与副词类似,按照格、性、数曲折变化。虽然拉丁语中有指示代词指代远近,它却没有冠词。后来拉丁语透过不同的方式简化词尾的曲折变化,形成了罗曼语族。
拉丁语與希腊语同為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语言。在中世纪,拉丁语是当时欧洲不同国家交流的媒介语,也是研究科学、哲学和神學所必须的语言。直到近代,通晓拉丁语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学科教育的前提条件;直到20世纪,拉丁语的研究才逐渐衰落,重点转移到对當代语言的研究。[4]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