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
Imperivm Romanvm
Βασιλεία Ῥωμαίων
330/395年-1453年
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巴列奥略王朝时期的皇家旗帜,早期用拉布蘭旗[1]
巴列奥略王朝时期的皇家旗帜,早期用拉布蘭旗[1]
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拜占庭雙頭鷹
拜占庭雙頭鷹
查士丁尼大帝在555年貝利薩留遠征後達到的歷史最大疆域
查士丁尼大帝在555年貝利薩留遠征後達到的歷史最大疆域
東羅馬帝國疆域動態演變圖
東羅馬帝國疆域動態演變圖
首都新羅馬
官方语言拉丁语(621年前)
希腊语(620年后)
宗教古羅馬宗教(380年前)
基督教/東正教(313年《米兰敕令》后得到宽容;380年后成为国教
政府君主制
著名皇帝 
• 306–337年
君士坦丁一世
• 395–408年
阿卡迪烏斯
• 408–450年
狄奧多西二世
• 527–565年
查士丁尼一世
• 610–641年
希拉克略
• 717–741年
利奧三世
• 797–802年
伊琳娜
• 867–886年
巴西爾一世
• 976–1025年
巴西爾二世
• 1042–1055年
君士坦丁九世
• 1081–1118年
阿歷克塞一世
御前会议 
历史时期中世紀
286年4月1日
• 君士坦丁堡建城
330年5月11日
• 狄奥多西一世去世
395年1月17日
• 西羅馬帝國名义灭亡
476年9月4日
1204年4月12日
• 收復君士坦丁堡
1261年7月25日
1453年5月29日(週二)
• 特拉比松帝國滅亡
1461年8月15日
面积
555年3,560,000平方公里
人口
• 4世纪末(公元395年)
15,500,000
• 8世纪(公元780年)
7,000,000
• 第11世纪4 (公元1025年)
12,000,000
• 第12世纪4 (公元1143年)
10,000,000
前身
继承
羅馬帝國
鄂圖曼帝國
特拉比松帝國
今属于
附注
  1. 君士坦丁堡在330年–1204年及1261年–1453年是東羅馬帝國的首都,1204年,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之後,尼西亞帝國曾定都尼西亞,即今日土耳其伊茲尼克
  2. 傳統上,成立時間被認為是君士坦丁堡成為羅馬帝國首都的時候(324年/330年),雖然其他時間被經常引用[2]
  3. 東羅馬帝國的滅亡普遍被認為是1453年,雖然在摩里亞特拉比松帝國分別直到1460年和1461年才被鄂圖曼帝國征服。
  4. 關於東羅馬帝國的人口詳細數據參見McEvedy和Jones-- "世界人口史地圖集(Atlas of World Population History)",1978;以及Angeliki E. Laiou-- "東羅馬經濟史(The Economic History of Byzantium)",2002。
預覽警告:页面使用了Template:Infobox country不存在的参数"8 = 1281年) "
預覽警告:页面使用了Template:Infobox country不存在的参数"9 = 5,000,000 "
預覽警告:页面使用了Template:Infobox country不存在的参数"stat_pop6"
預覽警告:页面使用了Template:Infobox country不存在的参数"stat_year6"
預覽警告:页面使用了Template:Infobox country不存在的参数"region"

東羅馬帝國羅馬帝國於公元286年實行東西分治後,於原帝國東部(相對於西部的西羅馬帝國)分離出的政權;其被當時的西歐世界視為有別於古羅馬的新政權,故其滅亡後西歐學界普遍稱之為拜占庭帝国。然而其國祚一千餘年期間仍自稱罗马帝国拉丁語Imperium Romanum希臘語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中古希臘語Βασιλεία Ῥωμαίων 转写:Basileía Rhōmaíōn)、公民皆自認為罗马人(中古希臘語Ῥωμαῖοι 转写:Rhōmaîoi),而非“拜占庭人”或“希臘人”。帝國位于欧洲东南部,领土曾包括三大洲的亚洲西部非洲北部,是古典時代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時期稱其為拂菻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東羅馬帝國雖然文化上有變化,但名義上就是原羅馬帝國存續下來的政權。主流观点之一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开始的标志。另一主流观点认为,395年最后一位统治整个罗马帝国的皇帝狄奧多西一世的去世,标志东罗马帝国的开始。[3]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分治)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東羅馬帝國本为羅馬帝國的东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在中世纪还未到来以前,靠近拜占庭故地的希腊地区罗马行省便是以希腊语占主导地位,而罗马公民的身份吸引了当地希腊族裔——讲希腊语的罗马公民以自己身为罗马人而自豪,“Romaioi(罗马人)”这个词成为描述罗马帝国中讲希腊语的人口的含义[4]。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及後的東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希拉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于古罗马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这个帝国就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加以區分,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才被東羅馬帝國的流亡政權尼西亞帝國收复。然而雖收復首都,但國力與版圖自此再也無法從戰爭的浩劫下恢復。1453年5月29日,來自小亞細亞的鄂圖曼帝国攻陷了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在巷戰中殉國,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灭亡,國祚達1480年的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在許多歷史學家眼中,東羅馬帝國的覆滅也被視作中世紀的結束和近代早期的開端。

時至今日,雖然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在現代土耳其已經不復存在,但其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帝国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會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從地中海戰爭與貿易中的東西文明交流、東羅馬帝國的遺民西遷,間接引发了義大利乃至整個西歐的文艺复兴运动。該運動的宗旨試圖重塑羅馬的輝煌文化,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 ^ Martins 2007.
  2. ^ a b Kazhdan 1991, p. 344.
  3. ^ Byzantine Empire | History, Geography, Maps, & Facts | Britannica. www.britannica.com. [2022-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4) (英语). 
  4.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未命名-rHcY-1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