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
Ama-gi.svg
AMA-GI,意为「自由」
类型
使用时期
前30世纪至1世纪
书写方向從左至右 编辑维基数据
语言蘇美語阿卡德語埃蘭語赫梯語盧維語胡里語烏拉爾圖語
关联书写系统
父系统
原始書寫
  • 楔形文字
子系统古波斯楔形文字烏加里特字母
ISO 15924
ISO 15924Xsux (020), ​Cuneiform, Sumero-Akkadian
Unicode
别名Cuneiform
范围U+12000至U+1236E(苏美尔-阿卡德楔形文字)
U+12400至U+12473(数字)
 本條目包含國際音標 (IPA) 符號。 有關 IPA 符號的介紹指南,請參閱 Help:IPA[ ]/ / 及 ⟨ ⟩ 之間的區別,參閲IPA§方括號與轉錄定界符
大約公元前21世紀的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英語:Cuneiform),又名钉头字箭头字,是源於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两河文明时期)的古老文字,約公元前3200年左右由蘇美爾人發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在其約3000年的歷史中,楔形文字由最初的象形文字系統,字形結構逐漸簡化和抽象化,文字數目由青銅時代早期的約1000個,減至青銅時代後期約400個[1]。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多写于泥板上,少数写于石头金属蜡板上。书吏使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软泥板经过晒或烤后变得坚硬,不易变形[1]

楔形文字被許多古代文明用來書寫其語言,但這些語言之間並不一定屬於相同關聯的語系,例如西臺人波斯帝國同樣採用楔形文字,但這兩個語言是與蘇美語無關的印歐語系。另外阿卡德人雖然也採用楔形文字做為書寫工具,但阿卡德語和蘇美語差異相當多。由於多在泥板上刻畫,所以線條筆直形同楔形,使用蘆葦桿或木棒來壓印在泥板上來方便書寫,因此文字筆畫大都為具三角形的線條,而字形也隨著文明演變,逐渐由多變的象形文字统一固定為音節符號[1]

英語的cuneiform源於拉丁语,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状)两个单词构成的复合词,而阿拉伯人则称之为“الخط المسماري‎”(al-khaṭṭ al-mismārī,意思是“钉头文字”)[1]

  1. ^ 1.0 1.1 1.2 1.3 周有光. 《字母的故事》. 人民文學出版社. ISBN 9787020069743 (中文(中国大陆)).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