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页面包含藏文字母,部分操作系统及浏览器需要特殊字母与符号支持才能正確显示为藏文字母,否则可能出现乱码、问号、空格等其它符号。 |
藏文 | |
---|---|
![]() 藏文中「藏语」一詞的寫法 | |
类型 | |
使用时期 | 公元650年至今 |
书写方向 | 從左至右 ![]() |
语言 | 衛藏語 安多語 康巴語 拉達克語 宗喀語 巴尔蒂语 锡金语 达芒语 夏尔巴语 仓洛语 古隆语 |
关联书写系统 | |
父系统 | |
子系统 | 基兰蒂文 绒巴文 八思巴文 |
ISO 15924 | |
ISO 15924 | Tibt (330), Tibetan |
Unicode | |
别名 | Tibetan |
范围 | U+0F00至U+0FFF |
[a] 婆羅米文的閃米特起源未得到普遍一致認可。 | |
藏文(藏語:བོད་ཡིག་,威利转写:bod yig,藏语拼音:Pöyig)是藏语、宗喀語、锡金语、普米语等语言的文字系统,基本上是一種元音附標文字,它根據古典藏語语音而建立,共三十个字母。目前通用的藏文罗马化方案为威利转写方案。除此之外,還有藏語拼音、《藏文拼音教材(拉薩音)》拼音方案、及THL拼音等羅馬化方案。
藏文是吐蕃時代公元7世紀由國王松贊干布派遣藏族語言學家吞弥·桑布扎到北印度學習梵文[1],回國後參照悉曇體梵文字母創製的。
藏文虽是为书写藏语而创制,但也和很多其它婆罗米系文字一样,能用于书写梵语。另外,在漢藏語系诸語中,藏文的历史长度、文献丰富程度都仅次于汉文。不过,这大量的文献中,绝大多数皆系佛教典籍,世俗文献不算太多。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