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體系理論 

20世紀後期国际贸易地位的世界地圖,依照世界體系劃分為核心經濟(藍)、半邊陲經濟(黃)和邊陲經濟(紅)。依據Dunn, Kawana, Brewer (2000)繪製。

世界體系理論(英語:world-systems theory[1],是由萨米尔·阿明阿銳基安德烈·冈德·弗兰克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等人創建的後馬克思主義國際關係理論及社會理論,應用於全球史社会变迁。該理論強調將世界體系英语world-system(而非民族國家)作為主要(但不是唯一的)的社會分析英语social analysis單元。[1]

「世界體系」是指跨區域和跨國的勞動分工,它將世界分成了核心經濟半邊陲經濟邊陲經濟[2]核心經濟專注於高科技、资本密集型的生產,而世界的其餘部分則要進行低技術、勞動密集型生產以及原材料的開採。[3]這一體系時刻都在強化核心國家的支配地位。[3]然而,該體系也有動態性,部分是由於运输方式的變革,以及單個國家可能會獲得/失去其核心/半邊緣/邊緣的地位。[3]這種結構是由勞動分工統一起來的。它是植根於资本主义經濟的世界經濟。[4]在一段時間內,某些國家成為世界霸權;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裏,隨着世界體系在地理上擴展、經濟上強化,霸主的地位從荷蘭轉移到了英國,最近又轉移到了美國。美国[3]

  1. ^ 1.0 1.1 Immanuel Wallerstein, (2004), "World-systems Analysis." In World System History, ed. George Modelski, in Encyclopedia of Life Support Systems (EOLSS), Developed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UNESCO, Eolss Publishers, Oxford, UK
  2. ^ Barfield, Thomas (编). The dictionary of anthropology. Wiley-Blackwell. 1998: 498–499 [2016-03-15]. ISBN 1-57718-05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6). 
  3. ^ 3.0 3.1 3.2 3.3 Frank Lechner, Globalization theories: World-System Theory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3-04-29., 2001
  4. ^ Wallerstein, Immanuel Maurice. World-systems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有限度免费查阅,超限则需付费订阅.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4: 23–24.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