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战争 

七年戰爭
英法戰爭普奥对抗的一部分

從左上順時針為 普拉西戰役鐘琴堡戰役曹恩道夫戰役庫勒斯道夫戰役
日期1754年/1756年-1763年
地点
结果
领土变更

欧洲大陆维持战前态势,英国、法国、西班牙殖民地变更。

参战方
 大不列顛王國
普鲁士王國
汉诺威省 漢諾威選侯國
 葡萄牙王國[a]
 俄羅斯[b]
布倫瑞克
黑森-卡塞尔
紹姆堡-利珀親王國
易洛魁聯盟
卡納蒂克蘇丹國英语Nawab of Arcot
 法蘭西王國
神聖羅馬帝國
俄羅斯帝國[c]
西班牙王國
瑞典王國
薩克森選侯國
蒙兀兒帝國[1]

七年戰爭(Seven Years' War)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主要衝突則集中於1756年-1763年。當時西方主要強國均參與這場戰爭,影響覆蓋歐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菲律賓。在有些國家的歷史中,這場戰爭依照其所在區域發生的戰鬥,被賦予不同的名字:在美國稱為“法國-印第安戰爭”;在加拿大法語區以“征服之戰”名稱為人所知。而在加拿大英語區則稱為“七年戰爭”(發生於北美,1756年-1763年);“波美拉尼亞戰爭”(普魯士瑞典之間,1757年-1762年);“第三次卡那提克戰爭”(發生於印度次大陸,1757年-1763年);以及第三次西里西亞戰爭普魯士奧地利之間,1758年-1763年)。

七年戰爭由歐洲列強之間的對抗所驅動。英國法國西班牙貿易殖民地上相互競爭。日益崛起的普魯士,正同時與奧地利神聖羅馬帝國的體系內外爭奪霸權。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後不久,列強間進行“夥伴交換”:普魯士與英國建立聯盟,同時互為傳統對手的法國和奧地利締結同盟關係。英普同盟日後陸續有德意志小邦(特別是漢諾威選侯國)以及葡萄牙參與,而法奧同盟則包括瑞典薩克森以及後來加入的西班牙俄羅斯帝國起初與奧地利同盟;但俄羅斯帝國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後改變立場,並同瑞典一樣與普魯士單獨締結和約。

1763年法國、西班牙與英國簽訂的《巴黎和約》,以及薩克森、奧地利與普魯士簽訂的《胡貝圖斯堡條約》,共同標誌著七年戰爭的結束。這次戰爭,在歐洲以攻城戰、對城鎮的縱火、以及造成慘重損失的野戰而著稱。戰爭總共造成約九十萬至一百四十萬人死亡。

英國在七年戰爭中取得巨大的成功,獲得絕大部分位於加拿大新法蘭西西屬佛羅里達、一些位於加勒比島嶼塞內加爾殖民地,以及在印度次大陸上對法國貿易戰的絕對優勢。北美原住民部落被排除在和約之外,並在隨後進行的庞蒂亞克戰爭之後再也無力恢復過去的地位。在歐洲,戰爭起初在普魯士造成巨大的破壞。但是好運和成功的策略幫助腓特烈大帝成功地恢復普魯士的國家地位,並且在戰後保持「戰前狀態」。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的參戰,並沒有幫助這些國家取得曾經的列強地位。法國被剝奪大量的殖民地,並背負沉重的戰爭債務,導致了十多年後對英國的報復戰爭。西班牙雖然失去佛羅里達,但是得到法屬路易斯安那,並恢復在戰爭期間被英國夺去的对古巴菲律賓的控制。


引证错误:页面中存在标签或{{efn}}模板,但没有找到相应的标签或{{notelist}}模板

  1. ^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 1929: 126 [16 Decem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9).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