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 

顏色註解
藏传佛教出现前的北传佛教(即后世的汉传佛教)传播路线图
南传佛教传播路线图

漢傳佛教,指以漢字記載經典或漢字文化圈佛教,與南傳佛教藏傳佛教形成世界上現存的三大佛教體系[1]。漢傳佛教主要流傳於中國大陸台灣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

印度的上座佛教大乘佛教西域傳入中原地区,再經由中國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形成以漢譯經典為本的汉传佛教。漢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流,是形塑大乘佛教面貌的主要力量之一;自唐密在汉地消亡后,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與藏傳佛教之顯密並重不同。

印度三期佛教(初期部派佛教為主;次期大乘佛教為主;末期密乘佛教為主)來看漢傳佛教,就明白漢傳佛教不同於錫蘭(又傳入緬、泰)、不同於西藏(又傳入蒙、滿),有著時代的關係。漢傳佛教的最初傳入,早在漢明帝以前,但有弘化的事跡可考,佔有中國佛教的一頁者,要算漢桓帝時代(公元147-167年)的安世高支婁迦讖為最早。此時,印度正是大乘佛教部派佛教並行,大乘為主的時期。所以中國沒有錫蘭那樣,有過專弘部派佛教時期,而造成部派佛教深固的根柢。中國是一開始,便是大乘為主、部派為從的局面。雖也偶有偏宗部派的,如僧伽提婆(四世紀末);雖大量譯傳《阿含經》、廣律阿毘曇論,而大乘始終為漢傳佛教的重心。漢傳佛教主要為印度的中期佛教,從支婁迦讖的傳譯,經竺法護(三世紀後半)而到鳩摩羅什的(公元401年)來華,都著重於大乘經論的傳弘。所傳譯的大乘經,可說都是龍樹大智度論》所引用過的性空大乘經;論典還只是龍樹及弟子提婆的作品。略後,中國所譯傳的,有一顯著的不同。如曇無讖的《大般涅槃》、《大雲經》;佛陀跋陀羅的《如來藏經》;求那跋陀羅的《楞伽經》、《深密經》、《勝鬘經》、《大法鼓經》等經;菩提流支(等的《楞伽經》、《十地經論》;真諦的《攝大乘論釋》等;波羅頗迦羅的《大乘莊嚴經論》;玄奘(公元650年前後)的大量論典,這都重在龍樹所不曾引用過的如來藏大乘經,與無著世親系的唯識論。這一先性空經論而後如來藏經論的次序,印度中國完全一致。[2]佛教的傳入中國,是大乘佛教部派佛教同時的,所以傳統的部派佛教,在中國沒有能造成堅強的傳統。加上部派佛教與中國民情,也許不太適合,所以大乘一直在有利的情勢下發展。[3]

漢傳佛教是對佛教傳入漢地後經本土化過程,演變成對教義、經典及儀軌的不同解釋定義而形成的主要幾個宗派,普遍說法共有十宗漢傳佛教發展到時期,佛教已進入鼎盛時期,主要宗派也於此時形成,並得以發展壯大。十宗中包括了兩個部派佛教宗派,分別為俱舍宗成實宗;八個大乘佛教宗派,分別為天台宗三論宗法性宗)、律宗淨土宗法相宗唯識宗)、禪宗華嚴宗賢首宗)、密宗。此外還有毗曇宗地論宗攝論宗涅槃宗等。中國大乘,舊傳八宗,其中禪、淨、密、律,重於持行;以義學見長者,唯三論、唯識、天台、賢首——四宗。然宏傳論義者,有地論師與攝論師,蔚為大流。[4]

漢傳佛教承認五方佛十方佛,如口稱南無阿彌陀佛,不過亦可見巴利語三藏中《小部》中的《佛譬喻》(《譬喻》的一分),說到了十方佛的來集。[5]大乘佛法特別強調素食,不殺害眾生,如當來下生的彌勒佛,初發心就不食眾生肉,特以心(所以姓彌勒,彌勒就是慈)來表彰他的特德。[6]至於護法神信仰,最遠可能源自在世時有護法神——金剛力士,在南傳佛教中本是夜叉而已。在大乘佛教中,就尊稱為菩薩權化。入世利生,充滿了本生談中的菩薩精神。但同時,天的傾向發達起來,天神的地位也顯著起來。所以,這是佛教的人間化,印度大乘佛教的隆盛,也影響了後來發展的傾向。[7]

  1. ^ 《大正新脩大藏經》. 國立臺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 [2015-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及南傳佛教並列為三大佛教體系。 
  2. ^ 印順法師.《以佛法研究佛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印順文教基金會.
  3. ^ 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印順文教基金會.
  4. ^ 印順法師.《華雨集第四冊》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印順文教基金會.
  5. ^ 印順法師.《華雨集第五冊》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印順文教基金會.
  6. ^ 印順法師.《寶積經講記》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印順文教基金會.
  7. ^ 印順法師.《佛在人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印順文教基金會.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