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科夫 Kraków | |||
---|---|---|---|
市、都市縣、省会 | |||
克拉科夫王家首都市 Stołeczne Królewskie Miasto Kraków | |||
| |||
綽號:波兰雅典 | |||
格言:Cracovia urbs celeberrima(拉丁语“克拉科夫,天下名城”) | |||
坐标:50°03′41″N 19°56′14″E / 50.0614°N 19.9372°E坐标:50°03′41″N 19°56′14″E / 50.0614°N 19.9372°E | |||
国家 | ![]() | ||
省份 | 小波兰省 | ||
县份 | (擁有縣權力的市) | ||
建市 | 1257年6月5日 | ||
行政区划 | 18区 | ||
政府 | |||
• 市长 | 亚切克·马赫罗夫斯基 (I) | ||
面积 | |||
• 全市 | 326.8 平方公里(126.2 平方英里) | ||
• 都會區 | 1,023.21 平方公里(395.06 平方英里) | ||
海拔 | 219 公尺(719 英尺) | ||
人口(2021-03-31) | |||
• 全市 | 800,653[1]人 | ||
• 密度 | 2,450人/平方公里(6,345人/平方英里) | ||
• 都會區 | 1,725,894 | ||
时区 | CET(UTC+1) | ||
• 夏时制 | CEST(UTC+2) | ||
邮政编码 | 30-024至31-963 | ||
電話區號 | +48 12 | ||
網站 | www | ||
官方名称 | 克拉科夫历史中心 | ||
類型 | 文化遗产 | ||
標準 | iv | ||
评定时间 | 1978年 (第二次会议) | ||
參考編碼 | 29 | ||
分区 | 欧洲和北美地区 |
克拉科夫(波蘭語:Kraków [ˈkrakuf]( 听)),又稱克拉基夫(烏克蘭語:Краків,羅馬化:Krakiv;發音:[krɐkiu̯] (ⓘ)),歷史上亦曾称克拉考(德語:Krakau),是波蘭第二大城市、小波蘭省省会,位於波蘭南部,鄰近克拉科夫-琴斯托霍瓦高地,維斯瓦河貫穿市區。其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建城历史可追溯到7世纪[2],自1038年起成為波兰首都,至1596年齐格蒙特三世遷都華沙為止[3],传统上一直是波兰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克拉科夫被誉为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其老城区及瓦維爾城堡于1978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克拉科夫原为瓦维尔山上的一座小村庄,后逐渐崛起。根据中世纪安达卢斯商人易卜拉欣·伊本·雅库布(Ibrahim Ibn Yakoub)的记载,早在985年,这里已经成为中欧繁荣的贸易中心。[2]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兰后归属奥地利帝国统治,随着1918年波兰第二共和国的成立,以及20世纪大学及其他文化场所的建设热潮,克拉科夫再次确立了其国家主要文化中心的地位。2022年,克拉科夫人口为800,653人,另有约800万人居住在距市中心100公里范围内。[4]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波兰沦陷,克拉科夫成为纳粹德国殖民政权波兰总督府的统治中心,城中的犹太人被纳粹当局送入隔都,后绝大多数被送往附近的奥斯威辛、普瓦舒夫等集中营集体屠杀。[5]然而,这座城市得以幸免于战争破坏。
1978年,时任克拉科夫總主教嘉禄·若瑟·沃伊蒂瓦当选为教宗,即若望保祿二世,是455年来第一位非意大利出身的教宗。[6]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将克拉科夫老城区及历史中心以及附近的维利奇卡盐矿列入第一批世界遗产名录。[7][8]克拉科夫被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网络列为“高度自足”等级的全球城市。[9]克拉科夫拥有哥特式、文艺复兴、巴洛克等多种风格的建筑,瓦维尔主教座堂、瓦維爾城堡、圣母圣殿、圣伯多禄圣保禄圣殿、中央集市广场等是克拉科夫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10]世界最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亞捷隆大學也位于克拉科夫。此外,该市还拥有克拉科夫國家博物館、克拉科夫歌剧院、尤利烏什·斯沃瓦茨基劇院、国家斯塔里剧院等重要文化机构。若望保祿二世國際機場是克拉科夫主要的联外机场,年客流量在全国各大机场中位居第二,也是波兰东南部地区民航运输的中心。
2000年,克拉科夫獲選為歐洲文化之都。2013年,克拉科夫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入选文学之城。[11]天主教會主办的2016年世界青年日也在此舉行。[12]2023年歐洲運動會則在克拉科夫和小波兰地区举行。[13]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