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條目已列出參考文獻,但文內引註不足,部分內容的來源仍然不明。 (2013年11月24日) |
西奥多·罗斯福 ![]() Theodore Roosevelt | |
---|---|
![]() 1904年左右的罗斯福 | |
![]() 第26任美国总统 | |
任期 1901年9月14日-1909年3月4日 | |
副总统 | 无(1901年-1905年) 查爾斯·W·費爾班克斯(1905年-1909年) |
前任 | 威廉·麦金莱 |
继任 | 威廉·霍华德·塔夫脱 |
![]() 第25任美国副总统 | |
任期 1901年3月4日-1901年9月14日 | |
总统 | 威廉·麥金利 |
前任 | 加勒特·霍巴特 |
继任 | 查爾斯·W·費爾班克斯 |
第33任紐約州州長 | |
任期 1899年1月1日-1900年12月31日 | |
副州长 | 蒂莫西·莱斯特·伍德拉夫 |
前任 | 弗兰克·斯韦特·布莱克 |
继任 | 小本杰明·巴克·奥德尔 |
海军部助理部长 | |
任期 1897年4月19日-1898年5月10日 | |
总统 | 威廉·麥金利 |
前任 | 威廉·麦卡杜 |
继任 | 查尔斯·赫伯特·艾伦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 | 1858年10月27日
逝世 | 1919年1月6日![]() | (60歲)
墓地 | 纽约州牡蛎湾杨氏纪念公墓 |
政党 | 共和党 |
其他政党 | 進步黨(1912年–1916年) |
配偶 | 爱丽丝·哈撒韦·李 (1880年–1884年) 埃迪丝·柯密特·卡罗 (1886年–1919年) |
儿女 | 愛麗絲·李 泰德·罗斯福 科密特·罗斯福 埃塞尔·卡罗 阿奇博尔德·罗斯福 昆廷·罗斯福 |
母校 | 哈佛大学(文学士) 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自行退學) |
专业 | 作家 史学家 探险家 |
宗教信仰 | 美国归正会、自由思想[1] |
获奖 | 诺贝尔和平奖(1906年) 荣誉勋章(2001年追授) |
签名 | ![]() |
军事背景 | |
服役 | 美国陆军 |
服役时间 |
|
军衔 | ![]() |
指挥 | 美国第一志愿骑兵团 |
参战 | 美西战争 |
小西奥多·罗斯福(英語:Theodore Roosevelt Jr.,縮寫TR,1858年10月27日-1919年1月6日),又譯狄奧多·罗斯福,暱稱泰迪(Teddy),中文俗稱為老羅斯福,第26任美國總統、美國陸軍退役上校,紐約市羅斯福家族出身。
西奥多·罗斯福曾任美国海军部副部长,參與美西戰爭,1900年當選副總統。1901年总统威廉·麦金莱被无政府主义者刺杀身亡,他继任成为总统,时年42岁,是美国歷史上最年轻的总统。他的独特个性和改革政策,使他成为美国歷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是美國進步時代的領導者之一。
西奥多·羅斯福在總統任期内,对國内的主要貢獻是建立資源保护政策,保护了森林、礦物、石油等资源;建立公平交易法案,推动了勞工與資本家和解。对外奉行门罗主义,實行擴張政策,建设強大軍隊,干涉美洲事務。
西奥多·罗斯福因成功调停了日俄战争,获得19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是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美国人。在调停过程中,他敏锐地察觉新崛起的日本对美国构成的潜在威胁,同時也认识到:巴拿马运河对美国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而且能够使美国海军舰队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调动更加快捷,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因此,他在任内竭力推动巴拿马运河工程,并且视其为自己最伟大的成就。1908年他放棄爭取連任。
卸任后,1912年西奥多·罗斯福有意再参选总统,但与共和党意见有分歧,于是脱党,代表进步黨参选总统,试图东山再起;由於共和黨分裂,造就民主党候选人伍德罗·威尔逊勝出,但西奥多·罗斯福取得88張選舉人票,成為美國總統選舉中第三黨取得最多的一屆,他从此退出政坛。
西奥多·罗斯福的远房堂弟、民主党的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日后也当选为美国总统,故在中文环境裡常称西奥多·罗斯福为“老罗斯福”总统。
西奥多·罗斯福是總統山上四個總統雕像之中唯一的20世纪总统,與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和亚伯拉罕·林肯並駕齊驅。学者们普遍认为,他是现代美国的塑造者。也有人批评他的干涉主义和帝国主义政策。即便如此,历史学者评论美国总统时,他总在最出色的五位之中。2006年6月26日,他再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