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達·勒芙蕾絲 

非常尊敬的
勒芙蕾絲伯爵夫人,愛達
閣下
愛達·勒芙蕾絲的銀版相片,由安托萬·克勞德特英语Antoine Claudet拍攝。可能拍攝於1843或1850年。[1]
出生奥古斯塔·埃达·拜伦
Augusta Ada Byron

(1815-12-10)1815年12月10日
 英國英格兰伦敦
逝世1852年11月27日(1852歲—11—27)(36歲)
 英國英格兰伦敦马里波恩
墓地英格兰诺丁汉郡哈克诺圣抹大拉的马利亚教堂
知名于数学
运算
配偶第一代勒芙蕾絲伯爵威廉·金-諾爾英语William King-Noel, 1st Earl of Lovelace
父母

勒芙蕾絲伯爵夫人奧古斯塔·愛達·金(英語:Augusta Ada King, Countess of Lovelace,1815年12月10日—1852年11月27日),原姓拜倫Byron),是一位英國數學家兼作家,代表作是她為查爾斯·巴貝奇分析機——機械式通用電腦——所寫的作品。她是第一位主張計算機不只可以用來算數的人,也發表了第一段分析機用的演算法。因此,愛達常被公認為史上第一位程式設計師[2][3][4]

愛達·勒芙蕾絲是詩人拜倫勳爵拜倫男爵夫人英语Lady Byron的唯一婚生子女。[5]拜倫其他子女都是私生子。[6]愛達滿月時父母離異,四個月後拜倫離開英國,一去不歸。拜倫在詩中寫著:「我的嬌女,妳的容顏是否如母?愛達,我屋簷下、我心中唯一的女兒。」[7]愛達八歲時,拜倫在希臘逝世。愛達母親始終痛恨拜倫,致力栽培愛達的數學邏輯興趣,以免愛達陷入她眼中拜倫的瘋狂下場。但愛達終究很惦記父親,把兩個兒子取名為拜倫和哥登。她過世後,遺願要求葬在父親墓旁。愛達童年多病,但仍勤敏向學。1835年愛達與威廉·金英语William King-Noel, 1st Earl of Lovelace結婚,威廉·金於1838年受封勒芙蕾絲伯爵英语Earl of Lovelace,她成為勒芙蕾絲伯爵夫人。

藉著她的家庭與教育環境,她認識許多科學家,如安德魯·克羅斯英语Andrew Crosse查爾斯·巴貝奇大衛·布儒斯特爵士查爾斯·惠斯通麥可·法拉第和作家狄更斯,跟著他們進修。愛達自稱是「分析家(兼形上學家)」[8],並自稱在從事「詩意科學」[9]

十幾歲時,因著她的數學天分,愛達認識了後世譽為「電腦之父」的英國數學家查爾斯·巴貝奇,展開了一段長期亦師亦友的工作關係,更迷上了巴貝奇的分析機計畫。愛達在1833年透過家教瑪麗·薩默維爾,認識了巴貝奇。

在1842到1843年間,她翻譯了一篇義大利軍事工程師費德里科·路易吉闡述分析機的文章,並加上詳盡的筆記(篇名就叫筆記)。愛達的筆記裡,包含了許多人公認的史上第一段電腦程式—一段分析機用的演算法。不過也有歷史學家不同意,指出巴貝奇1836/1837年的私人筆記中,已經有了更早的分析機程式。[10]愛達的筆記對早期電腦發展史非常重要。此外,當巴貝奇等同時代學者,只著眼於電腦的數學運算力時,愛達已經預見了電腦廣泛應用的未來。[11]她在筆記中以她的「詩意科學」來研究分析機,探索個人和社會,如何透過科技協同工作。[6]

愛達在1852年因子宫癌逝世,享年36歲。

  1. ^ Only known photographs of Ada Lovelace in Bodleian Display. Bodleian. 2015 [10 Octo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1). 
  2. ^ Fuegi & Francis 2003.
  3. ^ Phillips, Ana Lena. Crowdsourcing Gender Equity: Ada Lovelace Day, and its companion website, aims to raise the profile of wome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merican Scientist. November–December 2011, 99 (6): 463 [2018-08-29]. doi:10.1511/2011.93.46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4. ^ Ada Lovelace honoured by Google doodle. The Guardian (London). 10 December 2012 [10 Dec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5). 
  5. ^ Ada Lovelace Biography. biography.com. [2019-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4). 
  6. ^ 6.0 6.1 Toole, Betty Alexandra, Poetical Science, The Byron Journal, 1987, 15: 55–65, doi:10.3828/bj.1987.6 .
  7. ^ Last leaving England. I. Personal, Lyric, and Elegiac. Lord Byron. 1881. Poetry of Byron. bartleby.com. [31 January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4). 
  8. ^ Toole 1998,第156–157頁.
  9. ^ Toole 1998,第234–235頁.
  10. ^ Ventana al Conocimiento. Ada Lovelace: Original and Visionary, but No Programmer. 2015-12-09 [2019-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6) (美国英语). 
  11. ^ Fuegi & Francis 2003,第19, 25頁.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