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 

月球 ☾
黑暗天空中剛過滿月(望)的月球。它是一幅混合光亮和黑暗的地區,不規則的斑點圖,和參差著不同大小的環形山,向外輻射的明亮噴出物包圍著的圓環。
地球北半球所見的剛過滿月的月球
軌道參數
近地点363,104 km(0.0024天文單位
遠地点405,696 km(0.0027天文單位)
半長軸384,399 km(0.00257天文单位)
離心率0.0549
軌道週期27天7小时43.1分
會合週期29天12小时44分2.9秒
平均軌道速度1.022 km/s
軌道傾角5.145°(与黃道
(与地球赤道傾角在18.29°-28.58°間)
升交點黃經每18.6年在公轉軌道上退行一周
近地点參數每8.85年在公轉軌道上順行一周
隸屬天体地球
物理特徵
平均半徑1,737.10 km(地球半徑的0.273倍)[1]
半徑1,735.97 km(地球半徑的0.273倍)[1]
扁率0.0012[1]
周長10,921 km赤道周长的0.273倍)
表面積3.793 × 107 km2(地球表面積的0.074倍)
體積2.1958 × 1010 km3(地球體積的0.020倍)
質量7.3477 × 1022 kg(地球質量的0.0123倍)
平均密度3.3464 g/cm3
表面重力1.622 m/s2 (0.1654 g
2.38 km/s
恆星週期27.321582天同步
赤道自轉速度4.627 m/s
轉軸傾角1.5424°(對黃道
6.687°(對軌道平面
反照率0.136[2]
表面溫度 最低 平均 最高
赤道 100 K 220 K 390 K
85°N[3] 70 K 130 K 230 K
視星等−2.5至−12.9[nb 1]
−12.74(平均滿月[1]
角直徑29.3~34.1[1][nb 2]
大氣特徵[4][nb 3]
表面氣壓10−7 Pa(白天)
3*10−10 Pa( 夜晚)(大气总质量:~25000kg)
成分每立方釐米粒子數量(夜晚时):氦-4- 40,000 ; 氖氣- 40,000 ; 氫氣- 35,000,氩-40 - 30,000 ; 氖-22- 5,000 ; 氬-36 - 2,000,甲烷- 1000 ; 氨氣-1000 ; 二氧化碳- 1000

含有痕量氧氣,鋁,銈

可能含有磷,鈉,鎂
直径ø12756公里的地球和其直径ø3476公里的卫星月球的大小直观对比

月球,即地卫一,俗称月亮,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nb 4][5],直徑約等于地球的四分之一,質量约为地球的1/81,相对于所环绕的行星,它是体积和质量最大的卫星,并且是太陽系第五大的衛星,也是太阳系内密度第二高的卫星,仅次于木卫一

一般认为月亮形成于约45亿年前,即地球出现后的不久。有关它的起源有几种假说,但沒有一種能完全合理地作毫無破綻的解釋,最被普遍认可的是大碰撞說,它假設月球形成于地球与火星般大小的「特亞」之间的一次巨大撞击。

它的自轉公轉同步潮汐鎖定),因此以同一面朝向地球。月球正面標記著黑暗的火山熔岩,中間夾雜著明亮和古老地殼的高地和明顯的陨石坑。從地球用肉眼觀測,月球是除了太阳之外最亮的天體,尽管它看起來非常明亮,但其表面实际很暗,反射率仅略高于旧沥青。由于月球在天空中非常容易被觀測,再加上規律性的月相變化,使它自古以來就对人类文化如曆法、藝術和神話等产生重大影響。月球的引力影響造成地球海洋的潮汐和每一天的時間延長。月球現在與地球的距離,大約是地球直徑的30倍,換而言之,將太陽系八大行星外加冥王星塞進地球與月球間還有餘剩空間。而月球與太陽的大小比率與距離的比率相近,使得它的視覺大小與太陽幾乎相同,在日食時月球可以完全遮蔽太陽而形成日全食

月球是第一个人類曾經登陸過的地外星球。前蘇聯月球計划在1959年发射了第一艘登月的無人太空船,而美國NASA阿波羅計畫是到目前為止,唯一實現的載人登月任務。阿波羅8號在1968年曾載人環繞月球,1969年阿波羅11號首次載人登陆月球,至1972年人类共六次登月成功。這些任務总共帶回超過380公斤的月球岩石,其中有些被用於研究月球的地質,以了解月球的起源(通过相关的研究提出月球形成于45億年前的巨大撞擊假说),月球內部結構形成以及月球形成后的歷史。在1972年阿波羅17號之後,只有無人太空船繼續拜訪月球,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蘇聯月球步行者漫遊車。自從2004年,日本、中國、印度、美國和歐洲太空總署都發射了繞月衛星。這些太空探測器確認了月球極區上永久陰暗的坑穴的土壤中有水冰的存在。2019年中國的探測器嫦娥四號首次登陸月球背面进行勘察[6][7],次年嫦娥五號携带月壤样本于2020年12月17日1時59分返回地球,成为自冷战结束之后再次有收集月球样本回地球的活动。现在人类有多个載人重新登陆探測月球的計畫,例如美國阿耳忒弥斯计划中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等已經確定實施,但細節均在研議階段,短時間內還未能成行。现在在外太空條約下,月球依然是所有國家以和平的用途可以自由前往探測的場所。

  1. ^ 1.0 1.1 1.2 1.3 1.4 Williams, Dr. David R. Moon Fact Sheet.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2006-02-02 [2008-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6). 
  2. ^ Matthews, Grant. Celestial body irradiance determination from an underfilled satellite radiometer: application to albedo and thermal emission measurements of the Moon using CERES. Applied Optics. 2008, 47 (27): 4981–93. Bibcode:2008ApOpt..47.4981M. PMID 18806861. doi:10.1364/AO.47.004981. 
  3. ^ A.R. Vasavada, D.A. Paige, and S.E. Wood. Near-Surface Temperatures on Mercury and the Moon and the Stability of Polar Ice Deposits. Icarus. 1999, 141: 179 [2011-01-29]. Bibcode:1999Icar..141..179V. doi:10.1006/icar.1999.617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9). 
  4.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L06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5. ^ Morais, M.H.M.; Morbidelli, A. The Population of Near-Earth Asteroids in Coorbital Motion with the Earth. Icarus. 2002, 160: 1–9 [2010年3月17日]. Bibcode:2002Icar..160....1M. doi:10.1006/icar.2002.693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5月5日). 
  6. ^ 新京报. “嫦娥四号”将于12月8日凌晨在西昌发射升空. 新浪新闻. 2018-12-07 [2018-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7. ^ 中国嫦娥四号中继星发射成功. 多维新闻网. [2018-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0). 


引证错误:页面中存在标签,但没有找到相应的标签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