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坐标34°12′25″N 113°49′44″E / 34.207°N 113.829°E / 34.207; 113.829

中國
繁体字
简化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紫色)目前实际統治大陸地區(含港澳地區), 中華民國(橙色)目前实际統治臺灣地區。岛屿标记为易于识别并非实际大小

中國傳統觀念指位於天下正中的國家[1][2][3][4][5]。原指包括河南省及附近的黄河中下游流域地區[6]歷代王朝政權透過與周邊各政權的交流與征戰,中國的疆域版图几经扩张与缩减,目前擴及黑龍江流域塞北西域青藏南海諸島等地。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擁有中國代表權政權中华人民共和国[a]

华夏是人类的文明摇篮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12];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方国制度以共主為首;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封建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13]此後两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建立中華民國,中國的政體從君主制轉為共和制。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1949年10月1日,由中國共產黨執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國國民黨执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則在該年底撤退至台灣,形成兩岸分治现状[14]。在聯合國系統内,中華民國政府曾長期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

中國經濟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更替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北宋末年,其中以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15]。自明清以来,由于保守的對外政策,實行海禁,以及受重农抑商思想和对于工业的轻视,中國工业化程度发展较慢。而西方國家在19世纪工业革命後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優勢,而同时期的西方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化水平大幅提高,以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也快速发展,致使中国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16]。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中國形成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格局[17]。作为其主体的汉文化日本朝鮮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阴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也有豐厚的成就。

  1. ^ 李民. 《中原文化与民族复兴》.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0: 第7頁. ISBN 9787215072756. 
  2. ^ 萌典. 中華民國教育部. 上古時代,漢族文化發源黃河流域,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其地為「中國」。後各朝疆土漸廣,凡所轄境,皆稱為「中國」。 
  3. ^ 萌典. 中華民國教育部. 古代漢族最初多建都於河南省及其附近區域,以其位居四方之中,文化美盛,故稱其地為「中華」。後各朝疆土漸廣,凡所轄地,皆稱為「中華」。 
  4. ^ 新華字典. 商務印書館. [2021-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5). 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亦称中国。 
  5. ^ 左傳正義.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6. ^ 辞海》释“中原”:古称河南及其附近之地为中原,至到东晋南宋亦有统指黄河下游地區为中原者。
  7. ^ 網搜小組. 陳為廷: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 ETtoday 東森新聞雲 (臺北市). 2015-04-02 [2016-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0). 
  8. ^ 蔡亞樺. 一中 柯文哲: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 自由時報 (臺北市). 2015-11-09 [2016-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9). 
  9. ^ 陳凱倫. 港中大學生會正名:若真有中國 中華民國必為正統. 台灣大紀元時報 (臺北市). 2016-03-24 [2016-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7). 
  10. ^ 高照芬. 陸委會:一中 就是中華民國. 中央社 (臺北市). 2016-05-17 [2016-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8). 
  11. ^ 何哲欣. 國民黨團發函給WHO 「一中就是中華民國」. 蘋果日報 (臺北市). 2016-05-19 [2016-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4). 
  12. ^ Li Liu,《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剑桥大学出版社:剑桥,2004,ISBN 0-521-81184-8.(英文)
  13. ^ 國史大綱. 商務印書館. 經過戰國二百四、五十年的鬥爭,到秦始皇二十六年滅六國,而中國史遂開始有大規模的統一政府出現。……秦人統一。此間有極重要者四事:一為中國版圖之確立。二為中國民族之摶成。三為中國政治制度之創建。四為中國學術思想之奠定。……秦並六國,中國史第一次走上全國大一統的路。 
  14. ^ 李守孔. 《中國現代史》. 台北: 三民書局. 1973年9月. 
  15. ^ 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
  16. ^ 约翰•普伦德.中国以空前方式影响世界经济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5-12-24
  17. ^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概述 · 中国民俗学网-中国民俗学会 · 主办 ·. www.chinafolklore.org. [2023-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6). 


引证错误:页面中存在标签或{{efn}}模板,但没有找到相应的标签或{{notelist}}模板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