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本帝国 

大日本帝國
大日本帝国日語
1868年—1947年
格言:五條御誓文1868年-1912年
八紘一宇”(1936年-1947年)
国歌:君が代
君之代
noicon
极盛时期领土和军事占领范围(1942年) :   內地 :   台灣、朝鮮、南樺太、租借地關東州(外地) :   南洋諸島(國際聯盟予委任統治) :   傀儡政權、軍事佔領地、保護國
极盛时期领土和军事占领范围(1942年)
  內地
  傀儡政權、軍事佔領地、保護國
首都平安京(1868年)
東京府(1868年-1943年)
東京都(1943年-1947年 )
常用语言日语(官方)、朝鮮語台灣語琉球语
族群
宗教神道國家神道)、佛教(日本佛教朝鮮佛教台灣佛教漢傳佛教
政府绝对君主制(1868年-1890年)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1890年-1940年)、(1945年-1947年)[1]
军事独裁(1940年-1945年)
天皇 
• 1868年-1912年
明治天皇[2]
• 1912年-1926年
大正天皇
• 1926年-1947年
昭和天皇[3]
太政大臣 
• 1871年-1885年
三條實美
內閣總理大臣 
• 1885年-1888年
伊藤博文(首任)
• 1946年-1947年
吉田茂(大日本帝国末任)
立法机构帝国议会
贵族院
众议院
历史时期新帝國主義
• 明治维新开始
1868年1月3日[4]
1890年11月29日
•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1894年7月25日
• 日俄战争爆发
1904年2月10日
1931年9月18日
1937年7月7日
1941年12月7日
1945年8月15日
1945年8月28日
1947年5月3日[1]
面积
1942年675,400平方公里
人口
• 1942年
103,727,610
货币日圆
臺灣銀行券
朝鲜银行券
日本军用手票(僅二戰占領地)
香蕉錢(僅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馬來半島(或稱馬來亞)與日佔英屬婆羅洲島
前身
继承
江户幕府
琉球国
蝦夷共和國
大清
俄罗斯帝国
大韓帝國
德屬新幾內亞
大龜文
菲律賓自由邦
大豹共同體
美治琉球
蘇佔滿洲
薩哈林州
蘇聯民政廳
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
美軍政廳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太平洋群島託管地
今属于
預覽警告:页面使用了Template:Infobox country不存在的参数"event7"
預覽警告:页面使用了Template:Infobox country不存在的参数"event8"

大日本帝國(日语:大日本帝国大日本帝󠄁國だいにっぽんていこく、だいにほんていこく dainippon teikoku, dainihon teikoku ?),又稱日本帝國(日语:日本帝国にほんていこく、にっぽんていこく nihon teikoku,nippon teikoku ?),是日本在1936年至1947年間所使用的國號[5]。在法律使用上最早出現於1889年公佈的《大日本帝國憲法》,在1936年後才成為日本官方文件上的通用國號,一般是指1868年-1947年帝國主義時期的日本。

日本經過王政復古大號令及戊辰戰爭後,政治權力德川幕府武家重回天皇手中,隨後聘請外國人積極引入西方技術,開始了明治維新現代化進程。《大日本帝國憲法》於1889年發布,至1890年11月29日召集了第1回帝國議會。由明治時代開始,日本積極向外擴展勢力範圍,國力逐漸壯大,成為當時的列强之一。這場成功的改革對日本的政治及文化影響深遠,也為後來在歐洲萌芽的圖蘭主義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日本曾经在中国的五个城市中开辟过专管租界,有天津日租界苏州日租界杭州日租界重庆日租界汉口日租界。1902年1月30日,日本與大英帝国結成同盟,雙方的友好關係一直延续到1923年盟約失效。二十世紀初,加藤高明内閣於1925年3月公佈《普通选举法》,同年4月22日為抑制國內共產主義運動,公佈了《治安维持法》,於5月12日起施行。《普通选举法》在1928年2月20日舉行的第16回眾議院議員總選舉得到實行,自加藤高明以后的六代内阁皆为众议院多数党交替组成的政党内阁,由立憲政友會立憲民政黨两大政党轮替执政,開始了「宪政之常道」的惯例。

1930年代中期後,自1912年第一次護憲運動以來的政黨政治日漸衰落。早年军部興起法西斯主义,在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後,军部便乘機制造了一连串政变。1936年,日本爆发二二六政变事件,事後军部扶植了傀儡广田弘毅内阁掌政,广田弘毅按军部的意思改组政府,恢复了在1913年被废除的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使内阁成为了军部的傀儡。日本自始确立了其军国体制,统制派大政翼贊會掌控了政治權力。1936年11月与德國签定《反共產國際協定》,次年意大利加入,後有更多反共主義國家加入。

1936年12月,日本在《伦敦海军条约》有效期結束後,不再續簽《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同時《华盛顿海军条约》(五大国条约)的有效期亦終結,日本其後重啟海軍军备竞赛。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日本與中國全面爆發戰爭。1940年9月27日,大政翼贊會促成了《三国同盟条约》的簽定,日本成為軸心國成員之一。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後,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至此完全涉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於1945年8月15日向同盟国無條件投降,9月2日正式向盟军签署及递交投降文件,成為二戰軸心國陣營最後一個投降的國家,日本被擊敗後丧失所有在海外的佔領地和屬地,至此大日本帝国已名存实亡。隨後同盟國對日本實施軍事占領,同時修改憲法與改造政治制度。1947年《日本國憲法》頒布後,日本官方不再以此為正式國號,大日本帝国結束。1951年9月8日,《舊金山和約》簽定,日本才结束长达七年的盟军占领时期,并恢复正常国家地位。

大日本帝國是日本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自1868年明治天皇发表《五条御誓文》至1947年5月3日施行新憲法為止,大日本帝國存在79年。期間,日本在经济、文化、政治上的成就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在科學方面,大日本帝國時期的日本經歷了迅速的現代化,出現空前的工業化發展和技術創新,對後世的發展有着深遠影響。國際上這段時期的日本是亞洲唯一的列強,走上了當時流行的帝國主義道路,積極對周邊國家進行軍事擴張,先後經歷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戰爭日韓併合,以及兩次世界大戰,塑造了近現代東亞的政治局勢;侵略戰爭同時在各國遺留不少歷史爭端,至今仍未能平息。

  1. ^ 1.0 1.1 Chronological table 5    1 December 1946 - 23 June 1947 . National Diet Library. [2010-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2. ^ 1867年2月13日(慶應三年一月九日)明治天皇繼位,1868年正式登基。
  3. ^ 1947年日本宪法生效以后,昭和天皇仍继续担任日本天皇直到1989年(昭和64年)1月7日逝世
  4. ^ Jansen, p.334.
  5. ^ 大日本帝国(だいにっぽんていこく)の意味 - goo国語辞書. goo辞書. [2022-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3) (日语).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