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 

大麥哲倫雲的一個恆星形成
假色影像的太陽,它是最接近地球的G型主序星

恆星是一种天体,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一颗球型发光等离子体,太阳就是最接近地球的恒星。在地球的夜晚可以看见的其他恒星,几乎全都在银河系内,但由于距离非常遥远,这些恒星看似只是固定的发光点。历史上,那些比较显着的恒星被组成一个个的星座和星群,而最亮的恒星都有专有的传统名称。天文学家组合成的恒星目录,提供了许多不同恒星命名的标准。 恒星会在核心进行重元素核反应,从恒星的内部将能量向外传输,经过漫长的路径,然后从表面辐射到外层空间。一旦核心的核反应殆尽,恒星的生命就即将结束。恒星的核心终其一生都在进行核聚变,在生命的尽头,恒星也会包含简并物质。天文学家经由观测其在空间中的运动、亮度和光谱,确知一颗恒星的质量、年龄、金属量(化学元素的丰度),和许多其它属性。一颗恒星的总质量是恒星演化和决定最终命运的主要因素:恒星在其一生中,包括直径、温度和其它特征,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都会变化,而恒星周围的环境会影响其自转和运动。描绘众多恒星的温度相对于亮度的图,即赫罗图(H-R图),可以让我们测量一颗恒星的年龄和演化的状态。

恆星的生命是由氣態星雲(主要由氫、氦,以及其它微量的較重元素所組成)引力坍縮開始的。一旦核心有了足夠的密度,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就可以穩定的持續進行,釋放過程中產生的能量[1]。恆星內部的其它部分會進行組合,形成輻射層對流層,將能量向外傳輸;恆星內部的壓力能防止其因自身的重力繼續向內坍縮。恒星的核心终其一生都在进行核合成,一旦耗盡了核心的重元素核反應,質量大於0.4太陽質量的恆星[2],會膨脹成為一顆紅巨星,在某些情況下,核心會融合成更重的元素。然後這顆恆星會演化出簡併型態,並將一些物質回歸至星際空間的環境中。這些釋放至空間中的物質有助於形成新一代的恆星,它們會含有比例較高的重元素[3]。與此同時,核心成為恆星殘骸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如果它有足夠龐大的質量)。

聯星和多星系統包含兩顆或更多受到引力束縛的恆星,通常彼此都在穩定的軌道上各自運行著。當這樣的兩顆恆星在相對較近的軌道上時,其间的引力作用可以對它們的演化產生重大的影響[4]。恆星可以構成更巨大的引力束縛結構,像是星團或是星系或是星雲

  1. ^ Bahcall, John N. How the Sun Shines. Nobel Foundation. 2000-06-29 [2006-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16). 
  2. ^ Richmond, Michael. Late stages of evolution for low-mass stars. 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6-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4). 
  3. ^ Stellar Evolution & Death. NASA Observatorium. [2006-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10). 
  4. ^ Iben, Icko, Jr. Single and binary star evolution.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 1991, 76: 55–114. Bibcode:1991ApJS...76...55I. doi:10.1086/191565.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