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尼阿波利斯 

明尼阿波利斯
Minneapolis
城市
明尼阿波利斯市风光
明尼阿波利斯市风光
明尼阿波利斯旗幟
旗幟
明尼阿波利斯官方圖章
圖章
綽號:湖城,面粉城,双子城(和圣保罗共用)
格言:En Avant(法語:前進)
在亨内平县和明尼苏达州的位置
在亨内平县和明尼苏达州的位置
坐标:44°58′55″N 93°16′09″W / 44.9819°N 93.2692°W / 44.9819; -93.2692
国家 美國
 明尼苏达州
亨内平县
政府
 • 市长雅各布·弗雷英语Jacob FreyDFL
海拔250 公尺(830 英尺)
人口2010[2]
 • 城市382,578人
 • 估计(2019)[3]429,606人
 • 密度3,019.64人/平方公里(7,820.80人/平方英里)
 • 都會區3,629,190人 [1]
时区北美中部时区(CST)(UTC-6
 • 夏时制北美中部时区(CDT)(UTC-5
網站http://www.ci.minneapolis.mn.us/
「明尼阿波利斯」的各地常用名稱
又译明尼阿波里斯、明尼阿波利、
明尼亞波里、明尼波里斯

明尼阿波利斯(英語:Minneapolis)是美国明尼苏达州最大的城市,该州东南部亨内平县的县治[4]。该市位于密西西比河的两岸,明尼苏达河与密西西比河汇流点以北,紧邻明尼苏达州首府圣保罗,两市合称“双子城”,一同构成明尼阿波利斯—聖保羅都會區的核心。该都會區拥有約380萬居民,位列美国第14大都市区[1]。在2014年,明尼阿波利斯城市人口估计为407,207人,是美国第46大城市和明尼苏达州最大的城市[5]。明尼阿波利斯不是明尼苏达州的首府

明尼阿波利斯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城市,拥有20处湖泊和湿地、密西西比河河滨,以及众多的溪流与瀑布。

明尼阿波利斯在历史上曾是世界的面粉工业之都和重要的伐木业中心,如今,该市仍然是芝加哥西雅图之间广阔区域最重要的商业中心。[6]明尼阿波利斯也拥有众多吸引着创作者与观众的文化机构,涉及戏剧、视觉艺术文学音乐各个领域,其中著名的格斯里剧院英语Guthrie Theater是纽约百老汇以外的地方剧院的先驱。该市还拥有多样化的人口,长期以来形成了通过公共社会改良规划或私人的善举来支持慈善事业的传统。明尼阿波利斯也是公共园林系统的典范,每个家庭到公园的距离都在800米之内。

该市名称「Minneapolis」的命名者是该市第一位学校教师,他将拉科塔语中表示水的词「mni」和希腊语表示城市的词「polis」组合成该市的名称。[7][8]明尼阿波利斯的绰号是“湖城(City of Lakes)”和“面粉城(Mill City)”[6]

  1. ^ 1.0 1.1 Metropolitan and Mic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s Population Totals: 2010–2018. 2018 Population Estimates.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Population Division. May 28, 2019 [May 28,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2). 
  2. ^ Metropolitan and Mic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s.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Population Division. May 28, 2019 [May 28,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2). 
  3. ^ Bureau, US Census. Population and Housing Unit Estimates Tables. The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020-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7) (美国英语). 
  4. ^ Find a County.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unties. [2008-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26). 
  5. ^ Population Estimates. 美国人口调查局. [May 23,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2). 
  6. ^ 6.0 6.1 Minneapolis. Emporis Buildings (emporis.com). [2007-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23). 
  7. ^ 达科他语在线词典. 明尼苏达大学印第安研究系.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18). 
  8. ^ 明尼阿波利斯历史:明尼阿波利斯的命名. 明尼阿波利斯公共图书馆. 2001 [2007-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20).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