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歷史 

西門町是國際觀光客和年輕人很喜歡前往的重要國際化商圈

臺北市歷史包括臺北市從移民聚落、殖民城市、到現代國際大都市的歷史過程。[1] 時間可追溯至清代1709年陳賴章墾號開墾大加蚋[2]1884年臺北府城建城,[3]亦或從1920年臺北市建市算起。事實上,依照考古所獲得的證據顯示,早在7,000至4,5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市區內的圓山芝山岩等地已有相當豐富的史前文化。[4][5]

約2,000年前,臺北市中山區出現了圓山文化,該文化與之後生活於臺北盆地平埔族有極深的淵源。[6] 而根據1654年所繪製的《大臺北古地圖》及其他文獻得知,當時絕大部分仍為溼地的臺北市,除了平埔族社之外,並無其他聚落。[7] 不過,在此段時間,並沒有精確的文字記錄可供後人按年計月地細數臺北歷史史事。這種情況直至17世紀有其文字記載後,才有所改變。[8]

後來在臺北盆地活動漢人的市鎮中心逐漸從淡水河口的八里坌,向南發展至新庄,再移動到東岸大加臘艋舺[9]。1875年,清政府大甲溪以北至基隆、原屬淡水廳管轄的地區改置臺北府,並在臺北盆地的大加臘地區擇地興建城池作為府治,名為臺北城,「臺北」之名正式出現。而臺北城內與鄰近的艋舺大稻埕兩處聚落,被合稱為「三市街」,為臺北都市發展的基礎。臺灣建省後,臺北成為臺灣的金融、經濟、政治、教育、文化中心,持續至今,而位於臺北市中心的西門町,擁有非常多的人潮和商機,消費力最強,是臺北重要的商圈和國際觀光客的熱門旅遊景點。


臺灣歷史台灣歷史年表
史前時期
荷治
1624-1662
西治1626-1642 原住民政權及部落~1933
明鄭時期
1661-1683
清治時期
1683-1895
日治時期
1895-1945
戰後時期
1945 迄今
其他臺灣系列

人口 - 族群 - 經濟 - 交通
地理 - 文化 - 教育 - 法律
政治 - 政府 - 軍事 - 外交

臺灣主題首頁
台北站前商圈
台北101
  1. ^ 莊永明. 臺北老街(新版). 時報文化. 2012-09-07: 21–. ISBN 978-957-13-5650-1. 
  2. ^ 郭弘斌. 《臺北建城因素探討》. 北投社區大學(論文). 2009. 
  3. ^ 高傳棋. 《穿越時空看臺北:建城一百二十週年展覽特刊》. 臺北市政府 (中文). 
  4. ^ 李乾朗. 《臺北市古蹟簡介》. 臺北市政府. 1998年 (中文). 
  5. ^ 李泰昌. 《臺灣的古蹟》. 遠足出版社. 2004年 (中文). 
  6. ^ 劉益昌. 臺灣北部沿海地區史前時代晚期文化之探討.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16-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2) (中文). 
  7. ^ 翁佳音. 《大臺北古地岸圖考釋》. 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1998年 (中文). 
  8. ^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認識古早的臺灣人.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2016-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3) (中文). 
  9. ^ 一府二鹿三艋舺. 文化部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19-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0).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