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外省人 

台灣外省人
總人口
台灣人口中約13%(1990年調查[1]
語言
中華民國國語漢語方言、其他中國少數民族諸語
宗教信仰
傳統的佛教道教儒教中國民間信仰
近代的基督新教天主教伊斯蘭教
相关族群
中國人 · 臺灣外省人後代 · 閩南裔臺灣人 · 客家裔臺灣人 · 臺灣漢族

臺灣外省人,又稱臺灣戰後移民[2][3],是指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1991年冷戰結束期間,因戰爭與政治因素從中國大陸(含福建省金門縣連江縣)遷徙至臺灣移民及其後裔,尤以1949年前後因國共內戰中華民國政府播遷臺灣移民潮為最大的一波,為臺灣四大族群之一。「外省人」一詞為相對概念,指涉「臺灣省以外的中華民國省份」,對應詞為「本省人」,是指日治時代以前就已定居臺灣的人。此外,日治時代自中國大陸移民臺灣者的地位介於本省人跟外省人之間[來源請求]

臺灣外省人是一個多元的群體,其中同為福建廣東等地區的閩南人客家人,便因為移民時期不同,在本省、外省族群間都存在。也有部分並非漢族,如蒙古族滿族回族等中華民國法定境內的少數民族。對1980年代末期兩岸重啟交流後移民來臺的中國大陸人士就不會以「外省人」稱呼,而是與其他移民至臺灣者統稱為「新住民」。

  1.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1990 Census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2. ^ 【逆旅 ‧ 一九四九】臺灣戰後移民文學特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國立臺灣文學館
  3. ^ 族群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行政院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