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 

每個抗體結合特定抗原

抗體(Antibody,Ab)又稱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1],是一种主要由浆细胞分泌,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大型Y形蛋白质,仅被发现存在于脊椎动物血浆细胞外液中,及其B细胞细胞膜表面[2][3]。抗体能通过其可变区唯一识别特定外来物的一个独特特征,该外来目标被称为抗原。蛋白上Y形的其中两个分叉顶端都有一被称为互补位(抗原結合位)的锁状结构,该结构仅针对一种特定的抗原表位。这就像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一般,使得一种抗体仅能和其中一种抗原相结合。体液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便是制造抗体[4]。抗体也可以与血清中的补体一起直接破壞外来目标。

抗体和抗原的结合完全依靠“非”共价键的交互作用,这些非共价键的交互作用包括:静电力氢键疏水效应范德华力。这些交互作用可以发生在侧链或者多肽主干之间;这些力量虽然不比共价键强,但此多个非共价键加成的结果,能让抗原与抗体紧密结合,却又具可逆性。正因这种特异性的结合机制,抗体可以“标记”外来微生物以及受感染的细胞,以诱导其他免疫机制对其进行攻击,又或直接中和其目标,例如通过与入侵和生存至关重要的部分相结合而阻断微生物的感染能力等,就像通緝犯上了手銬和腳鐐一樣。针对不同的抗原,抗体的结合可能阻断致病的生化过程,或者召唤巨噬细胞消灭外来物质。而抗体能够与免疫系统的其它部分交互的能力,是通过其Fc区底部所保留的一个糖基化座实现的[5]

抗體主要由一種B细胞所分化出来的叫做漿細胞淋巴細胞所製造。抗体有两种物理形态,一种是从细胞分泌到血浆中的可溶解物形态,另一种是依附于B细胞表面的结合形态。抗体与细胞膜结合后所形成的复合体又被称为B細胞受體,这种复合体只存在于B细胞的细胞膜表面,是激活B细胞以及后续分化的重要结构。B细胞分化后成为生产抗体的工厂的浆细胞,或者长期存活于体内以便未来能迅速抵抗相同入侵物的记忆B细胞[6]。在大多数情况下,与B细胞进行互动的辅助型T细胞对于B细胞的完全活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辅助型T细胞负责识别抗原,并促使B细胞能分化出能与该抗原相结合的抗体的浆细胞和记忆型B细胞[7]。而可溶性抗体则被释放到血液等体液当中(包括各种分泌物),持续抵抗正在入侵的外来微生物。

抗体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中的一种醣蛋白[5]。它们是血浆中丙种球蛋白的主要构成成分。抗体通常由一些基础单元组成,每一个抗体包括:两个長(大)的重链,以及两个短(小)的轻链。而輕鏈和重鏈之間以雙硫鍵連接。輕鏈和重鏈又分為可變區和恆定區,而不同类型的重链恆定區,将会导致抗体种型的不同。在哺乳类动物身上已知的不同种型的抗体有五种,它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引导免疫系统对所遇到的不同类型外来入侵物产生正确的免疫反應[8]

尽管所有的抗体大体上都很相似,然而在蛋白质Y形分叉的两个顶端有一小部分可以发生非常丰富的变化。这一高变区上的细微变化可达百万种以上,该位置就是抗原结合位。每一种特定的变化,可以使该抗体和某一个特定的抗原结合[2]。这种极丰富的变化能力,使得免疫系统可以应对同样非常多变的各种抗原[1]。之所以能产生如此丰富多样的抗体,是因为编码抗体基因中,编码抗原结合位(即互补位)的部分可以随机组合及突变[8][9]。此外,在免疫种型转换的过程中,可以修改重链的类型,从而制造出对相同抗原專一性的不同种型的抗体,使得同种抗体可以用于不同的免疫系统过程中。

  1. ^ 1.0 1.1 Rhoades RA, Pflanzer RG. Human Physiology 4th. Thomson Learning. 2002: 584. ISBN 0-534-42174-1. 
  2. ^ 2.0 2.1 Janeway CA, Jr.等. Immunobiology. 5th. Garland Publishing. 2001. ISBN 0-8153-3642-X. (electronic full text via NCBI Bookshelf). 
  3. ^ Litman GW, Rast JP, Shamblott MJ, Haire RN, Hulst M, Roess W, Litman RT, Hinds-Frey KR, Zilch A, Amemiya CT. Phylogenetic diversification of immunoglobulin genes and the antibody repertoire. Mol. Biol. Evol. January 1993, 10 (1): 60–72. PMID 8450761. 
  4. ^ Pier GB, Lyczak JB, Wetzler LM. Immunology, Infection, and Immunity. ASM Press. 2004. ISBN 1-55581-246-5. 
  5. ^ 5.0 5.1 Maverakis E, Kim K, Shimoda M, Gershwin M, Patel F, Wilken R, Raychaudhuri S, Ruhaak LR, Lebrilla CB. Glycans in the immune system and The Altered Glycan Theory of Autoimmunity. J Autoimmun. 2015, 57 (6): 1–13. PMID 25578468. doi:10.1016/j.jaut.2014.12.002. 
  6. ^ Borghesi L, Milcarek C. From B cell to plasma cell: regulation of V(D)J recombination and antibody secretion. Immunol. Res. 2006, 36 (1-3): 27–32. PMID 17337763. doi:10.1385/IR:36:1:27. 
  7. ^ Parker D. T cell-dependent B cell activation. Annu Rev Immunol. 1993, 11 (1): 331–360. PMID 8476565. doi:10.1146/annurev.iy.11.040193.001555. 
  8. ^ 8.0 8.1 Market E, Papavasiliou FN. V(D)J recombin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adaptive immune system. PLoS Biol. October 2003, 1 (1): E16. PMC 212695可免费查阅. PMID 14551913. doi:10.1371/journal.pbio.0000016. 
  9. ^ Diaz M, Casali P. Somatic immunoglobulin hypermutation. Curr Opin Immunol. 2002, 14 (2): 235–240. PMID 11869898. doi:10.1016/S0952-7915(02)00327-8.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