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道夫·冯·拜尔 

阿道夫·冯·拜尔
1905年的阿道夫·馮·拜爾
出生約翰·弗里德里希·威廉·阿道夫·拜爾
(1835-10-31)1835年10月31日
德意志邦聯普魯士柏林
逝世1917年8月20日(1917歲—08—20)(81歲)
德意志帝國巴伐利亞施塔恩貝格
国籍德國
母校柏林洪堡大學
知名于合成靛藍酚酞熒光素
配偶阿德萊德·班德曼(結婚於1868年,育有3名子女)
奖项戴維獎章(1881)
諾貝爾化學獎(1905)
艾略特·克雷松獎章(1912)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有機化學
机构柏林洪堡大學
柏林工業大學
斯特拉斯堡大學
慕尼黑大學
博士導師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凱庫勒·馮·斯特拉多尼茨
博士生赫爾曼·埃米爾·費歇爾
約翰·內夫
維克多·維利格
卡爾·利伯曼
卡爾·格雷貝

约翰·弗雷德里克·威廉·阿道夫·冯·拜尔(德語:Johann Friedrich Wilhelm Adolf von Baeyer发音:[ˈbaɪɐ];1835年10月31日—1917年8月20日),德国化学家,因成功合成了靛藍[1]而获得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2]

  1. ^ Adolf Baeyer; Viggo Drewsen. Darstellung von Indigblau aus Orthonitrobenzaldehyd [Preparation of blue indigo from o-nitrobenzaldehyde]. Berichte der deutschen chemischen Gesellschaft. 1882, 15 (2): 2856–2864 [2015-01-19]. doi:10.1002/cber.18820150227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3). 
  2. ^ Adolf von Baeyer: Winner of the Nobel Prize for Chemistry 1905 Armin de Meijere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Volume 44, Issue 48 , Pages 7836 – 7840 2005 Abstract Archive.is存檔,存档日期2012-12-10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