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歇根州行政区划 

密歇根州
位置密歇根州
數量83
人口2,156(基威諾縣) – 1,820,584 (韋恩縣
面積508平方英里(1,320平方公里) (卡斯縣) – 5,966平方英里(15,450平方公里) (基威諾縣
本级政府地方政府
下級城市包租鄉英语charter township行政鎮區村落英语Village (United States)非建制地區普查规定居民点

密歇根州共有83個。1897年後密歇根州不再建立新的縣份,但密歇根州的立法機構在19世紀不斷更改縣的數量及邊界[1]。密歇根州建立縣是為了達到在非建制領土中建立政府的目的,並且使這些地區變為可銷售的土地[2]

在密歇根州,縣的成立被分為兩部份。首先,未組織的縣的邊界必須完全劃定,並且擁有一個專屬的縣名。不論該縣是否有明確的邊界,未組織的縣將會出現在地圖上。由於行政目的起見,在這段時間內,這個未組織的縣將被認為是附近一個已組織的縣的一部份,而立法機構經常改變未組織的縣所屬的已組織的縣。未組織的縣的居民可向州政府申請法律承認英语legal recognition該縣,以確保該縣在法律上的合法性。[3]

州內有不少城市跨越多個縣英语List of U.S. cities in multiple counties#Michigan,當中包括州首府——蘭辛。1970年代初期的數年裏,這些城市可以要求更改縣界,使縣界符合城市的邊界[4];但是,唯一成功更改縣界的城市只有新巴爾的摩(新巴爾的摩原本座落於馬科姆縣聖克萊爾縣之間,在更改邊界後,該城市完全屬於馬科姆縣),這次更改縣界亦是20世紀中密歇根州唯一一次縣界改動[5]

根據密歇根州憲法英语Michigan Constitution,1850年時人口多於20,000的城市可以組成一個獨立的合併市縣[6]。1908年,州政府把合法人數更改至100,000人[7]。在1963年這條法律被正式移除之前,並沒有任何一個城市根據這條法例組建成一個獨立的縣[8]

密歇根州與伊利诺伊州密歇根湖擁有一個水上邊界,當中密歇根州有三個縣擁有與伊利諾伊州的水上邊界,分別為貝林縣范布倫縣阿勒根縣[9]密歇根州亦與明尼蘇達州苏必利尔湖擁有一個水上邊界,當中密歇根州有兩個縣擁有與明尼蘇達州的水上邊界,分別為昂托納貢縣基威諾縣[10]同時密歇根州亦與威斯康辛州在苏必利尔湖擁有陸地及水上邊界,當中戈吉比克縣與威斯康辛州接壤,而昂托納貢縣則和威斯康辛州擁有水上邊界。[11]

联邦资料处理标准代码(简称FIPS代码)是联邦政府用来区分各州和各县的唯一识别码[12]。密歇根州的縮寫為MI,而該州的FIPS代碼是26,與縣代碼結合使用時寫成26XXX。[13]

  1. ^ Welch, Richard W. County evolution in Michigan, 1790-1897. Lansing, Michigan. 
  2. ^ Part I: Michigan county government mandated services and offices. [2019-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6). 
  3. ^ McGinnis, Carol. Michigan Genealogy: Sources & Resources. 2005. 
  4. ^ History | New Baltimore, MI. [2019-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6). 
  5. ^ Official Repository - Boundary Changes. [2019-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7). 
  6. ^ Constitution of the State of Michigan, 1850, Article 10, Section 2
  7. ^ Constitution of the State of Michigan, 1908, Article 8, Section 2
  8. ^ Is it worth consolidating cities and townships to save taxpayer dollars?. [2019-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6). 
  9. ^ Illinois Regions - DigiMarCon Midwest 2019. [2019-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6). 
  10. ^ What States Border Lake Superior?. [2019-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5). 
  11. ^ Michigan Geography from NETSTATE. [2019-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7). 
  12. ^ FIPS Publish 6-4.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2013-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9). 
  13. ^ FIPS Publication 6-4.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2007-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9).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