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 

白垩纪
145–66百万年前


全時期平均大氣O
2
含量
约18 Vol %[1]
(为現代的90% )
全時期平均大氣CO
2
含量
约1700 ppm[2]
(为前工業時期6倍)
全時期平均地表溫度 约18℃[3]
(高於現代4℃)


白垩纪主要分界
-140 —
-130 —
-120 —
-110 —
-100 —
-90 —
-80 —
-70 —
白垩纪时间表
直轴:百万年前

è(英語:Cretaceous,符号記為K,是德文的白堊紀(Kreidezeit)縮寫)是地质年代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長達近8000萬年,是顯生宙的最長一個階段。白垩纪因欧洲西部该年代的地层主要为白垩沉积而得名。白垩纪位于侏罗纪古近纪之间,約1亿4550萬年(誤差值為400萬年)前至6550萬年前(誤差值為30萬年),發生在白堊紀末的滅絕事件,是中生代與新生代的分界。

陸地上,白堊紀和侏羅紀中晚期一樣,恐龍總目佔據了陸地所有階層的生態位,晚白堊世更是恐龍物種數量的巔峰,並且屬於恐龍總目鳥類在白堊紀早期就已經展開了豐富的平行演化,即使把鳥類剝離出恐龍的計算範疇,非鳥恐龍的物種數量依然是有史以來的最多。與此同時,白堊紀淡水中的恐鱷帝鱷真鱷類;在洞穴、樹冠層、平原和雨林中的哺乳動物蜥蜴蛙類也呈現出侏羅紀所沒有的爆發式增長,雖然恐龍依然是陸地的絕對優勢物種,但是中下層生態位則擠進了更多的小型掠食者,這些小型掠食者中的很大一部份都成功存活到了現代。

海洋裡,侏羅紀海中的頂級掠食者魚龍超目上龍亞目在白堊紀中前期壯大,在後期迅速凋零至滅絕;和上龍亞目同宗、和魚龍超目同時期出現的蛇頸龍亞目卻在整個白堊紀繼續繁盛。白堊紀末期,鱗龍超目中的滄龍超科在短時間內崛起,成為新一代海中王者,甚至在很多淡水流域擠壓鱷魚的生態位。頭足綱中的菊石亞綱則繼續大型化、厚重化,數量持續增多,形狀也變得千奇百怪,魷魚章魚等現今也能看到的新頭足類開始數量上升。輻鰭魚中以劍射魚為代表的乞丐鱼目迅速成長為海洋中的頂級掠食者,是牠們在地球歷史上少有的突破。軟骨魚中以白堊尖吻鯊鼠鯊目在白堊紀中晚期成功重归海洋的頂級生態位。鳥類中的黃昏鸟魚鳥所屬的扇尾亞綱也在海洋中有一席之地。以現代海洋的標準來看,白堊紀的海洋環境異常兇險,在每個海洋物種類群裡面幾乎都有大型掠食者出現瓜分海洋資源,因此又被古生物愛好者戲稱為“地獄水族館”。

天空中,翼龍目保持著天空頂級掠食者的地位,並且體型增大,不過種類數量卻緩慢減少,樹棲生態位、低空生態位逐漸被鳥類中的反鳥亞綱霸佔。

  1. ^ http://uahost.uantwerpen.be/funmorph/raoul/fylsyst/Berner2006.pdf
  2. ^ Image:Phanerozoic Carbon Dioxide.png
  3. ^ Image:All palaeotemps.png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