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 

立陶宛共和國
Lietuvos Respublika立陶宛語
国歌:Tautiška giesmė
《國歌》
立陶宛的位置(深绿色) – 欧洲(绿色及深灰色) – 欧洲联盟(绿色)  —  [圖例放大]
立陶宛的位置(深绿色

– 欧洲绿色及深灰色
– 欧洲联盟绿色)  —  [圖例放大]

首都
及最大城市
维尔纽斯
54°41′N 25°19′E / 54.683°N 25.317°E / 54.683; 25.317
官方语言立陶宛語[1]
地方语言
族群(2019[2]
宗教(2016[3]
政府单一制半总统制共和国[4][5]
• 总统
吉塔納斯·瑙塞達
• 总理
因格麗達·希莫尼特
• 议会议长
维多利亚·希米利特
立法机构议会
历史
• 立陶宛王國建立
1236年
1386年
1569年7月1日
1795年10月
1918年2月16日
1920年7月12日
1940年6月-1990年
1990年3月11日
• 加入欧洲联盟
2004年5月1日
面积
• 总计
65,300平方公里(第121位
• 水域率
1.35%
人口
• 2020年估计
2,794,329[6]第140位
• 密度
43/平方公里(第173位
GDPPPP2022年估计
• 总计
1,296.58亿美元[7]第83位
• 人均
46,479美元[7]第36位
GDP(国际汇率)2022年估计
• 总计
697.82亿美元[7]第80位
• 人均
25,015美元[7]第40位
基尼系数 0.369[8](2018年)
人类发展指数 0.882[9](2019年)
极高 · 第34位
货币歐元EUR
时区UTC+2欧洲东部时间
UTC+3欧洲东部夏令时间
日期格式yyyy-mm-dd(公元
行驶方位靠右行驶
电话区号+370
ISO 3166码LT
互联网顶级域.lta
  1. 同时使用欧盟的.eu域名

立陶宛共和國(立陶宛語:Lietuvos Respublika [lʲɪɛtʊˈvoːs rʲɛsˈpʊblʲɪkɐ]),通稱立陶宛(立陶宛語:Lietuva [lʲɪɛtʊˈvɐ]),位于欧洲东北部[10],是波罗的海三国之一,首都與最大城市為维尔纽斯,另外還有考那斯克萊佩達等城市。立陶宛全國人口约280万,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北接拉脱维亚、东南接白俄罗斯、南接波兰、西南接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西濱波羅的海

波羅的海東南岸自古為許多支波羅的人部落居住地,1230年代明道加斯漸吞併其他公爵、王公的領土,統一了立陶宛全境並皈依天主教,於1253年接受教宗諾森四世加冕,建立立陶宛王國,1263年明道加斯被刺殺後立陶宛恢復成多神信仰的立陶宛大公國,14世紀時為歐洲最大的國家,領土範圍包括今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波蘭和俄羅斯的一部分[11]。1569年立陶宛與波蘭確立盧布林聯合,共組波蘭立陶宛聯邦,18世紀晚期波蘭被列強瓜分,聯邦瓦解,立陶宛土地大部分被俄羅斯帝國併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立陶宛共和國在1918年2月16日簽署立陶宛獨立法案宣布獨立,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先後被蘇聯納粹德國佔領,1944年德國敗退後再次被蘇聯佔領英语Soviet occupation of the Baltic states (1944),立陶宛公民以游击队對抗蘇聯,一直持續至1950年代。1989年立陶宛与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三国公民以波罗的海之路人链示威,抗议苏联佔領波罗的海三国。1990年3月11日(蘇聯解體前一年)立陶宛通過復國法案,成為第一個自蘇聯獨立的加盟共和國[12]

立陶宛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联盟欧洲委员会联合国波羅的海國家理事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北歐投資銀行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申根公约欧元区等國際机构組織的成員國,立陶宛属于高收入經濟体並為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

  1. ^ Lithuania's Constitution of 1992 with Amendments through 2019 (PDF). Constitute Project. [2020-09-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2-21). 
  2. ^ Ethnicity, mother tongue and religion. Official Statistics Portal. Statistics Lithuania. 2019-12-12 [2018-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5). 
  3. ^ GYVENTOJAI PAGAL TAUTYBĘ, GIMTĄJĄ KALBĄ IR TIKYBĄ (PDF). surašymo duomenys. [2020-09-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3-13). 
  4. ^ Kulikauskienė, Lina. Lietuvos Respublikos Konstitucija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Lithuania]. Native History, CD. 2002. ISBN 978-9986-9216-7-7 (立陶宛语). 
  5. ^ Shugart, Matthew Søberg. Semi-Presidential Systems: Dual Executive And Mixed Authority Patterns (PDF). French Politics (Palgrave Macmillan Journals). December 2005, 3 (3): 323–351 [2017-08-23]. doi:10.1057/palgrave.fp.820008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4). A pattern similar to the French case of compatible majorities alternating with periods of cohabitation emerged in Lithuania, where Talat-Kelpsa (2001) notes that the ability of the Lithuanian president to influence government formation and policy declined abruptly when he lost the sympathetic majority in parliament. 
  6. ^ Pradžia – Oficialiosios statistikos portalas. osp.stat.gov.lt. [2020-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0). 
  7. ^ 7.0 7.1 7.2 7.3 Lithuania.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pril 2022 [2022-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6) (英语). 
  8. ^ Gini coefficient of equivalised disposable income – EU-SILC survey. ec.europa.eu. Eurostat. [2019-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0). 
  9. ^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and its components.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20 [2021-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3). 
  10. ^ Composition of macro geographical (continental) regions, geographical sub-regions, and selected economic and other groupings. 联合国统计司. [2008-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17). 
  11. ^ Bideleux, Robert; Jeffries, Ian. A history of Eastern Europe: crisis and change. Routledge. 1998: 122. ISBN 978-0415161114. 
  12. ^ Lithuania breaks away from the Soviet Union. Theguardian.com. London: Guardian Media Group. 1990-03-12 [2018-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1). Lithuania last night became the first republic to break away from the Soviet Union, by proclaiming the restoration of its pre-war independence. The newly-elected parliament, 'reflecting the people's will,' decreed the restoration of 'the sovereign rights of the Lithuanian state, infringed by alien forces in 1940,' and declared that from that moment Lithuania was again an independent state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