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條目已列出參考文獻,但文內引註不足,部分內容的來源仍然不明。 (2022年9月8日) |
佛教 |
---|
![]() |
佛教大綱 ![]() |
佛教(英語:Buddhism)原為約前6世紀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尔、印度邊界間靠近尼泊爾)的王子悉達多·喬達摩於35歲達成了解脫生死的修行目標,且成為了相關能清晰教導眾生佛法的佛陀後,對弟子開示的“苦、集、滅、道”(四聖諦)的教導內容。在佛滅後的佛教史上,印度佛教因緣際會(例如某些弟子因為對佛陀的思念而予以神化,以及婆羅門教內容滲透)趨於更明顯的宗教化,至現代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对於世界上,尤其是東亚、中南半島的文化具有深刻的影响,此外對中亚、南亞、南洋群島地区的文化亦曾具有广泛的影响,现則正向欧洲、非洲、北美洲發展。佛教經歷史發展,通過南、北兩條傳播途徑,現代存在南傳佛教這支路徑主要傳播的是上座部佛教的教義(這派以聲聞乘的教法為主,但也有若干菩薩乘的教法,參見南傳菩薩道)、北傳佛教這支路徑主要傳播的是大乘佛教的教義,其中與北傳佛教的傳播路徑所相應的大乘佛教的內容,又可再細分為漢傳佛教(大乘佛教,或稱顯宗)以及藏傳佛教(或稱密宗);故也有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漢傳佛教(大乘佛教)、藏傳佛教(從大乘佛教之中再特別析分出祕密大乘佛教)三分法[註 1]。佛教這幾(不論依照二分法或三分法的)大教派內又各有諸多宗派;南傳佛法體系主要以追求成為阿羅漢爲修行目標,北傳佛法體系則以追求成佛為修行目標。佛教各派並公認,修行人不論是證得佛或阿羅漢或辟支佛,皆能解脫生死輪迴,皆屬於達到涅槃的境界。
創教者爲生於印度文化區的古人悉達多·喬達摩,是一位在證道後,通常在南傳佛教稱其佛號為喬達摩佛(英語:Gautama Buddha)、在漢傳佛教則尊稱其佛號為釋迦牟尼佛的「佛陀(佛)」,「釋迦牟尼」的構詞本身指涉悉達多·喬達摩的背景,意謂「釋迦族的聖人」。至於「佛陀」義爲覺者、覺悟者,在中文的廣義上也包含三世諸佛。佛教的本意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指拜神佛的宗教,比起其他宗教教義更像是一種哲理,這是由於原始佛教的概念中,沒有明確指出神明的定義,甚至反對迷信,佛陀認為不應該浪費時間思考對滅苦沒有幫助的概念。「佛法」一言以蔽之,即「痛苦來自慾望」,佛教徒即為「相信這條法則的人」,佛教「最高原則」是「痛苦確實存在,我該如何逃離?」,佛教的目標是克服慾望和無知造成的苦(duḥkha),需要了解無常(anicca)和無我(anattā)才能克服無知。現有佛教的諸佛菩薩均是由後來的教派發展而成[1]。
佛教在歷史上曾對世界文化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中的成就,是利益眾生,不是一般理解的成就自我,以及擁有名聲、掌握權力、累積財富等等。[2]。
按照佛教的觀點,人和其他六道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離三界,不再輪迴。佛教徒修习佛法的目的,即在於追隨并實踐悉達多所覺悟的四聖諦,看透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斷盡一切煩惱,最終超越生老病死和所有苦,結束六道輪迴,得到究极解脫,進入涅槃的境界。
2010年普查显示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3][4][5][6][7][8][9][10]。21世紀世界佛教徒的人口分佈是:漢傳佛教地區67.3%(3.6億人),南傳佛教地區28%(1.5億人),藏傳佛教地區3.4%(1800萬人信仰),亞洲以外地區1.3%(700萬人)。[11]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