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
Ruínas de São Paulo
类型遺蹟
位置澳門花王堂區
坐标22°11′51″N 113°32′26″E / 22.19750°N 113.54056°E / 22.19750; 113.54056坐标22°11′51″N 113°32′26″E / 22.19750°N 113.54056°E / 22.19750; 113.54056
高度27公尺
形成时间花崗石磚石
建成时间1637年-1640年
建造用途天主教教堂
建筑风格巴洛克風格
管理者澳門文化局
网站http://www.wh.mo/cn/site/detail/18
類型文化遗产
標準文化遺產(ii) (iii) (iv) (vi)
评定时间2005年
隶属澳門歷史城區
參考編碼1110
國家 澳門
地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亞太地區
官方名称大三巴牌坊
官方名称三巴聖跡
评定时间1992年
指定者澳門八景評議會
地圖
大三巴牌坊的地圖

大三巴牌坊(葡萄牙語:Ruínas de São Paulo)是澳門天主之母教堂(即聖保祿教堂)正面前壁的遺址,屬於「聖保祿學院天主之母教堂遺址(大三巴牌坊、前地及石階)」的組成部分之一,亦是澳門的標誌性建築物之一。「大三巴」一名為華人對聖保祿學院及教堂的稱呼,出自聖保祿葡萄牙文「São Paulo」的漢語譯音[1][2]。颱風名稱三巴來源于此,在颱風珍珠造成嚴重災情後三巴通過入選取代之。

大三巴牌坊的前身聖保祿教堂葡萄牙語Igreja da Madre de Deus (Macau)是由天主教耶穌會士創辦的聖保祿學院的附屬部分,該學院成立於1594年,結束於1762年,是遠東地區及中國第一所西式大學,當中設有文法學部、人文學部、倫理神學部等。學院培養了大批傳教士日本中國大陸越南泰國柬埔寨等地傳教,是天主教傳教士在遠東區傳教的重要的培訓基地,在大三巴牌坊的遺址下安放了不少為了信仰而不惜流血捨身的殉道者的遺骸。聖保祿教堂曾經是耶穌會士在澳門和遠東最壯麗的一座教堂,基本建成於1603年,1608年開始建造教堂前壁(現大三巴牌坊),於1637年至1640年完工,前壁上的雕刻及塑像則在1644年才最終完成。在1835年,最後一場大火就燒毀了聖保祿學院及教堂,最終剩下教堂正面前壁、部分地基以及教堂前的石階。由於當地華人認為教堂前壁形似中國的傳統牌坊,故稱之為「大三巴牌坊」[2][3]

聖保祿教堂是中國第一座巴洛克式建築,教堂前壁在建造時將東方的裝飾圖飾如中國傳統造型的石獅子漢字和象徵日本菊花歐洲的古典元素相結合,屬於東西方藝術交融的結晶,代表了天主教藝術在遠東的成就,也反映了澳門在歷史上的東西文化交融及其獨特性[4]

1992年,大三巴牌坊被當選為「澳門八景」之一,並獲得「三巴聖蹟」這一雅號[5]。1996年10月23日,澳門政府在原教堂主祭壇的位置建成了天主教藝術博物館與墓室,展出部分澳門教會的珍貴文物,遺址重新成為一個宗教場所[6]。2005年,大三巴牌坊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7]

  1.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夏泉2002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2. ^ 2.0 2.1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IC01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3.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鄧思平2012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4. ^ 嚴銀英. 譚志廣, 陳鵬之 , 编. 《澳門歷史城區登錄為世界遺產歷程》. 澳門文遺研創協會. 2013-11: 28-29. ISBN 9993771767. 
  5. ^ 澳門八景. 澳門旅遊通勝. 2006 [2019-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04. 
  6.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呂澤強02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7. ^ 澳門歷史城區小檔案. 澳門文化局. 2007-07-18 [2018-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18).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