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英语:Religion)有多种定义,可以是联系人与神祇或超自然、神聖存在的文化体系;还可以定义为,以热情和坚定地信念而坚持信仰的原则或理论体系[1]。 按前者定义,可分为多神论、泛神论、一神论。 按后者定义,无神论,自然神论, 不可知论[2]等,也都是不同的宗教信仰。 这些宗教体系,包括个人行为、传统仪式、价值观念、世界观念、经典作品、朝拜圣地、道德规范或社会团体等形式。宗教信仰是人们对其中某个体系的共识和崇拜。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声称与神话和哲学相辅相成,宗教相当于人文社科中的一门包罗万象的“生存之道”。[3]
不同宗教可能包含不同元素,包括但不限于神性,圣物,信仰,超自然存在(一个或多个),给予信徒规范或力量的终极性或超验性生命体验。宗教的表现形式包括仪式,讲道,纪念或崇拜、祭祀神明,牺牲,节日,节庆,殡葬服务,婚姻服务,祷告,音乐,艺术,舞蹈,公共服务或其他文化形式。宗教可能通过神圣历史、叙述(可能通过神圣经文保存)、符号意义和圣地,来记录生命、宇宙或其他事物的起源、并以此表达生命的意义。传统意义上,信仰被认为是宗教信念的来源。全世界大约有10000个不同宗教[4] ,大约84%的人口附属于6个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道教或不同形式的民俗宗教[5]。
一些信仰團體,尤其一些新興宗教,可能會被人給定性為「邪教」;然而,被定性為邪教的信仰團體和正當宗教間通常沒有真正的區別,因此目前美国宗教学术界已摒弃使用「邪教」这个主观概念,取而代之的是不含贬义色彩的中性的「新興宗教」概念[6][7][8],而一些學者更認為「邪教」一詞是對於具有不同教條和儀式的團體的人身攻擊;[9]宗教學者梅根·古德溫(Megan Goodwin)指出,在一般人的用法當中,所謂的「邪教」,其實指的就是「我不喜歡的宗教」,如此而已;[10]而宗教學者羅德尼·斯塔克(Rodney Stark)和威廉·西姆斯·本布里奇(William Sims Bainbridge)在1996年出版的《宗教的未來》(The Future of Religion)中,也下評論說「在開始時,所有的宗教都是由隱蔽、微小且偏離主流的『邪教』起家的。」[11]
- ^ religion,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2021-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2).
- ^ 宗教起源. AllAboutReligion.org. [2017-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5) (中文).
- ^ Clifford Geertz. "Religion as a Cultural System". I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Religion.. 伦敦: London: Tavistock Publications. 1966: pp. 1–46. ASA Monographs.
- ^ Association, African Studies; Michigan, University of. History in Africa Volume 32. 2005: 119.
- ^ The Global Religious Landscape. [18 Dec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Richardson, 1993
- ^ Lewis, 2004
- ^ Dawson, Lorne L. Cults and new religious movements: A reader. Wiley-Blackwell. 2003. ISBN 1405101814.
- ^ Bromley, David Melton, and J. Gordon. 2002. Cults, Religion, and Violence. West Nyac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Ingram, Wayne, host. "Turkey Ritua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ranscript). Ep. 2 in Study Religion (podcast). Birmingham: Dept. of Religious Studies, University of Alabama.
- ^ Gallagher, Eugene V. 2004. The New Religious Movement Experience in America. Greenwood Press, ISBN 0-313-32807-2. p. x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