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宗教 

新宗教運動 (NRM),或稱新興宗教另類靈性(英語:alternative spirituality)等,是一類宗教靈性團體,其起源於現代,但與其社會主流宗教文化不盡相關。 它可以是新創的,也可以是更廣泛宗教的一部分,在這種情況下,它們與先前存在的教派不同。一些新興宗教通過擁抱個人主義來應對現代化世界給他們帶來的挑戰,而其他新興宗教透過採用緊密結合的集體手段來應對這些挑戰。[1] 據學術界估計,現在全球有數以萬計的新興宗教,其大部分成員生活在亞洲非洲。大多數新興宗教只有少數成員,其中一些擁有數千名成員,其中一些擁有超過一百萬的成員。[1]

沒有單一的、具共識的標準來定義“新宗教運動”。[2] 關於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如何解釋“新”一詞,存在論辯。[3] 一種觀點是,它應該指定一種起源較新的宗教,而不是像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和佛教這樣的大型、成熟的宗教。[3] 另一種觀點是,“新”應該意味著宗教的形成較新。[3] 一些學者將 1950 年代或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視為決定性的時間[4],而另一些學者則追溯到 19 世紀中葉[5],或1830年前後開始的後期聖徒運動[3][2],或創立於1838年的天理教[6]

新宗教經常面臨已建立的宗教組織和各種世俗機構的敵意。因此,新兴宗教常被定义为邪教。在西方國家,1970 年代和 1980 年代出現了反對新興團體的世俗反邪教運動和基督教反邪教運動。在 1970 年代,新宗教研究的獨特領域在宗教學術研究中發展起來。現在有幾個學術組織和同行評審的期刊專門研究這個主題。宗教研究學者將新宗教運動在現代性中的興起置於語境中,將其視為現代世俗化全球化、去傳統化(英語:detraditionalization)、碎片化(英語:fragmentation,或譯破碎化、破片化等)、反思性(英語:reflexivity,社會理論術語)和個人主義化過程的產物和答案。[1]

  1. ^ 1.0 1.1 1.2 Clarke 2006a.
  2. ^ 2.0 2.1 Oliver 2012,第5–6頁.
  3. ^ 3.0 3.1 3.2 3.3 Oliver 2012,第14頁.
  4. ^ Barker 1989,第6, 143頁.
  5. ^ The famous proponent this dating is George ChryssidesDriedger & Wolfart 2018,pp.5–12).
  6. ^ Clarke 2006b,第621–623頁,Tenrikyo.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