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思想史 

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人類的進化(1879年)一書中所描述的“生命之樹”說明了19世紀進化論的觀點,即是人類的進化是一個漸進而漫長的過程。

演化思想是對於生物個體在不同世代之間具有差異的現象所做的一種解釋。在西方,類似想法最早起源可追溯至古希臘古羅馬時代。此外,古代中國也有類似的生物演化、變化、轉化的觀念,如《莊子》中《寓言》和《至樂》篇章中談到不同生物的轉化。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學者阿那克西曼德提出人類的祖先來自海中的理論。

科學式的演化論述則一直要到18世紀與19世紀才出現,例如蒙博杜(Lord Monboddo)與伊拉斯謨斯·達爾文(達爾文的祖父),提出所有生命源自共同祖先的想法。而第一個科學假說是由拉馬克在1809年所提出,他認為演化是來自後天獲得特徵的遺傳。拉馬克學說在提出後將近50年,才被達爾文華萊士較接近現代觀念的理論所取代。其中達爾文做了較多細節上的討論,例如1859年出版的《物種源起》。達爾文強調生物的演化為事實,並以天擇機制作為解釋演化現象的理論。

達爾文在提出演化論時並不知道遺傳機制如何運作,而孟德爾在1865年發表的遺傳定律則一直受到忽略。直到20世紀,達爾文的天擇理論與孟德爾的遺傳學才結合為現今所熟知的現代綜合理論。隨後科學家發現基因為遺傳物質,並發現基因由DNA所構成。現在的演化研究以基因為中心,並發展出許多相關學門。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