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 

粟裕
粟多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任期
1954年10月31日—1958年9月19日
军委主席毛泽东
前任聂荣臻(代总参谋长)
继任黄克诚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第一政治委员
任期
1972年10月—1983年1月
前任叶剑英(政治委员)
继任梁必业(政治委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任期
1980年9月10日—1983年6月21日
委员长叶剑英
选区中国人民解放军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907-08-10)1907年8月10日
 大清湖南省会同县
逝世1984年2月5日(1984歲—02—05)(76歲)
 中国北京市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国籍 大清(1907年–1911年)
 中華民國(1912年-1928年)
 中華民國(1928年–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984年)
政党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配偶楚青
亲属粟戎生(长子)
粟寒生(次子)
粟惠宁(长女)
著作粟裕回忆录
《粟裕军事文集》
《粟裕文集》
获奖 一级八一勋章
(1955年)
一级独立自由勋章
(1955年)
一级解放勋章
(1955年)
军事背景
效忠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服役 中国工农红军
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
服役时间1927年-1984年
军衔 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参战第一次国共内战
中国抗日战争
第二次国共内战
学历

粟裕(1907年8月10日—1984年2月5日),幼名继业,学名多珍[1]:1,以字行,湖南会同[2]:4817中国無產階級革命家、军事家[2]:4817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晚年位列中华人民共和国副国级领导人。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2]:4817,位于开国十位大将第一,并被同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当时毛泽东奖评粟是,淮海战争第一功。

粟裕曾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院。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4817。后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参与南昌起义湘南起义,之后进入井冈山,参与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组织游击战争。历任红军第一军营长、师长,第七、第十军参谋长,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参与开辟浙南游击根据地[2]:4817。参与抗日战争。后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先遣支队司令员,新四军江南、苏北指挥部副指挥,参与指挥黄桥战役[2]:4817皖南事变后,历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中央苏中、苏浙区委书记[2]:4817。后兼任第六师师长,并参加车桥战役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历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代政委,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兼第二副政委[2]:4817。任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兼代政委,与陈毅、刘伯承参加指挥苏中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上海战役等。曾参加指挥淮海战役渡江战役[2]:48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历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科院副院长、第一政委中共中央军委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2]:4817-4818。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补委员、第八至十一屆中央委员[2]:4818。粟裕于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期间遭到不合理批判,直至其去世十年后的1994年方才被完全平反[3]。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2]:4818。1984年2月5日,粟裕在北京逝世。

  1.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bull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辭海編輯委員會 (编). 《辭海》 1989年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9年9月. ISBN 7532600831. 
  3. ^ 星火燎原编辑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 北京地安门西大街40号: 解放军出版社. 2008年: 23. ISBN 7-5065-5031-8 (中文(简体)).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