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話 

臺灣話
臺灣話(Tâi-uân-uē
臺語(Tâi-gí / Tâi-gú
发音[tai˩˩ gi˥˩](第一優勢腔;偏漳腔)
[tai˩˩ gu˥˧](第二優勢腔;偏泉腔)
[tai˩˩ gɨ˥˥](海口腔)
母语国家和地区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
区域東亞
母语使用人数
690.6萬 (2020年)[1]
語系
文字臺語漢字
羅馬字白話字臺羅拼音對照表
臺灣語假名
臺語注音符號
臺語諺文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
承认少数语言臺灣大眾運輸工具並用播音語言之一[3]
管理机构中華民國教育部終身教育司閱讀及語文教育科[4]
中華民國文化部[5]
語言代碼
ISO 639-3nan
Glottologtaib1242[6]
2010年臺閩地區各六歲以上在家中有使用該語言(可複選語言)者,於所在的鄉鎮市區人口中所佔之比例
台語座右銘(字幕內白色為台文,黃色為華文)
臺灣
玉山
臺灣主題首頁

臺灣話白話字Tâi-oân-ōe臺羅Tâi-uân-uē)通稱臺語Tâi-gí / Tâi-gú)、臺灣閩南語Tâi-uân Bân-lâm-gí)或臺灣台語[7][8],是源自閩南語泉漳片、通行於臺灣澎湖群島的語言,為閩南裔臺灣人母語,現並為中華民國國家語言之一。其起源為荷治時期由荷蘭當局召募至台灣開墾的福建移民,以及伴隨着1661年明代末期鄭成功率領泉漳鄉親軍隊自同安縣金門渡海出兵征服大員而傳播至台灣,且自此始接連被明鄭清治台灣政府視為教育語言,而其後之日治時代則命名為臺灣語(日语:台湾語),並以同安話廈門話為標準音。台灣總督府授權或主編出版了許多與日語對譯之作品[a]。相對于福建,台灣話主要特點是有日語借詞,且整體而言聲調相當統一,與福建之同安話聲調相近[9],而「偏泉」、「偏漳」主要是表現在個別韻母[10]。自17世紀中葉起,特别是在渡臺禁令解除後,由於大量的閩南地區粵東地區的人民移入,使得其中來自於福建省泉州府漳州府閩南民系移民母語,即伴隨著族群的居住範圍而擴散至臺灣各地,並且成為在臺灣島和澎湖群島上的通用語之一。儘管在日治及戰後時期官方先後推行日語與中華民國國語北京話),不過該語言在今日依然於臺灣普遍可聞。根據2009年所發表的《臺灣年鑑》,臺灣民眾約有73%能夠說臺灣話[11]。戰後初期,小學是可以使用臺灣話來教授漢文的,不過在歷經國語政策後,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中,以臺灣話作為教學語言的課程數量,遠不及國語,並且由於該語言在書寫上的規定未盡完善,因此導致該語言使用者的後代已無法流利的使用。

  1.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dgbas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2.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Ethnologue_tree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3.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fading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4.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AutoS7-2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5. ^ 國家語言發展法 第二條. [2019-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1). 
  6.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 臺灣話.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7. ^ 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111-115年). 臺北市: 中華民國文化部、原住民族委員會、客家委員會、教育部. 2022 [202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8). 
  8. ^ 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111-115年). 臺北市: 中華民國文化部、原住民族委員會、客家委員會、教育部. 2022 [202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8). 
  9. ^ Douglas, Carstairs.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Amoy. London: Presbyterian Church of England. 1899. 
  10. ^ 劉克明. 《臺語大成》. 1916. 
  11.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AutoS7-4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引证错误:页面中存在标签或{{efn}}模板,但没有找到相应的标签或{{notelist}}模板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