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鼻龍屬 

角鼻龙属
化石时期:晚侏羅世牛津階提通階
克里夫蘭羅伊採石場英语Jurassic National Monument出土的角鼻龍骨架,展示於猶他州自然歷史博物館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獸腳亞目 Theropoda
科: 角鼻龙科 Ceratosauridae
属: 角鼻龙属 Ceratosaurus
Marsh,1884
模式種
鼻角角鼻龍
Ceratosaurus nasicornis

Marsh,1884
其它
  • 凹齒角鼻龙 C. dentisulcatus
    Madsen & Welles, 2000
  • 大角角鼻龍 C. magnicornis
    Madsen & Welles,2000
異名
  • 鼻角斑龙 Megalosaurus nasicornis
    Marsh, 1884

角鼻龍屬屬名Ceratosaurus,發音:/ˌsɛrətˈsɔːrəs/,意為「角蜥蜴」)是獸腳類恐龍的一個,生存年代為晚侏羅世啟莫里階提通階),分布範圍包含北美洲、可能還有歐洲非洲南美洲等地。角鼻龍是種中型、二足行走的肉食性動物,正模標本估計身長5.3或5.69公尺,凹齒角鼻龍則更大型,可達7公尺長。角鼻龍特色在於很深的頜部,其中生長著比例特長的刀片狀牙齒;鼻部中線突出一只脊狀角,眼睛上方也有一對角狀物;前肢短但功能健全,上有四指;尾部縱向很寬;沿頸部、背部至尾部中線長有一排小型突起的皮甲,並在其餘未知身體部位亦有分佈。

1884年美國古生物學家奧斯尼爾·查爾斯·馬許根據在科羅拉多花園公園英语Garden Park, Colorado屬於莫里遜組地層出土的一副近乎完整的骨骼建立了模式種鼻角角鼻龍C. nasicornis)。花園公園的標本至今仍是該屬已知最完整的骨骼,此後僅有其他少量標本被描述。2000年根據從猶他克里夫蘭羅伊採石場英语Cleveland-Lloyd Quarry與科羅拉多果城找到的兩副破碎骨骼描述了另外兩個物種:凹齒角鼻龍(C. dentisulcatus)、大角角鼻龍(C. magnicornis),但其有效性備受質疑,這三種的骨骼很可能只是同一物種的不同生長階段。1999年記載了首個幼體標本發現。2000年描述了葡萄牙洛里尼揚組英语Lourinhã Formation的部分骨骼,成為角鼻龍在北美以外分布的新證據。坦尚尼亞烏拉圭瑞士亦有可能的破碎遺骸曾被提及,但目前多數學者不承認這些屬於角鼻龍。

角鼻龍成為獸腳亞目中一大分支角鼻龍類的命名依據,這個演化支在早期即與較接近鳥類堅尾龍類分化開來,彼此互成姊妹群。在角鼻龍類中,一些學者認為與其最近緣的物種是阿根廷銳頜龍,後者有著類似的加長牙齒形狀。英格蘭地質較古老的原角鼻龍曾一度被認為是角鼻龍的直系祖先,現在已知道兩者并无关联。

角鼻龍與異特龍蠻龍等其他侏羅紀北美的代表性大型獸腳類共享棲地,但其數量明顯比繁盛的異特龍要罕見許多。有推測這些掠食者的食物偏好彼此有所差異,從而佔據不同棲位以減少競爭。角鼻龍可能以植食性恐龍為獵物,捕食魚類等水生獵物亦曾被提出。鼻角功能可能並非馬許最初假設的武器,而作為視覺展示物的可能性更高。

角鼻龍在19世紀末被描述為一種非常致命的代表性肉食恐龍,廣泛被當時各大古生物博物館所青睞,但到了20世紀初,暴龍的發現及媒體文化的加持,使其逐漸取代角鼻龍原本的地位,成為了現代人們對肉食恐龍的代表形象。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