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3年9月10日) |
鸟纲![]() 化石时期:
分子钟推定冠群鸟类于1.21亿年前出现 | |
---|---|
![]() | |
科学分类 ![]()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演化支: | 鸟翼类 Avialae |
演化支: | 真鸟翼类 Euavialae |
演化支: | 短尾鸟类 Avebrevicauda |
演化支: | 尾综骨鸟类 Pygostylia |
演化支: | 鸟胸骨类 Ornithothoraces |
演化支: | 真鸟类 Euornithes |
演化支: | 扇尾形类 Ornithuromorpha |
演化支: | 扇尾类 Ornithurae |
纲: | 鸟纲 Aves Linnaeus, 1758 |
演化支 | |
異名 | |
鸟或者鳥類,是鸟纲(Aves)和今鳥亞綱(Neornithes)的通称,是唯一存活並演化至今的恐龍,現代所有鳥類在生物学上也被分類為鸟形恐龙(即鳥翼類)的一部份;鸟纲的全体成员均为两足、恒温、卵生、身披羽毛且色彩鮮艷各異、前肢特化成翅膀、具有坚硬的喙、流線型的身軀,具備絕佳的視覺,較複雜的社交行為,多數可飛行,小部分純陆栖、或潛水,骨骼中空輕盈並有強力肌肉附著,以及用氣囊行雙重呼吸的一種有脊椎動物。目前全球鳥類共有8600種,如果算入未被分類和不確定的有9000多種;東亞地區中,中国大陸有1400種、特有種70多個[3][4];臺灣有21目94科305屬788種,特有種29個。鸟类的食物多种多样,包括植物的花蜜、种子、果实,昆虫、魚類,蛙类、蜥蜴类、蛇类、龟类、老鼠类,魷魚類、貝類、和其它鸟类,以及動物的蛋、腐肉、骨骼和人类的生活垃圾。鸟的体型大小不一,最大的鴕鳥體高可達2.5米,而最小的吸蜜蜂鳥體長僅5厘米。多数的鸟在日间活动,也有一些鸟在夜间或者黄昏的时候活动(例如夜鷹、猫头鹰等)。许多鸟都会进行长距离迁徙以寻找最佳栖息地(例如北极燕鸥),也有一些鸟大部分时间都在海上度过(例如信天翁)。大多数鸟类都会飞行,不能飞的鸟包括古颚总目下的鸵鸟、鸸鹋、几维鸟等多数种类,企鹅目的全部鸟类,某些生活在没有地面捕猎者的孤立海岛上的鸟类如鹦鹉目的鸮鹦鹉,也在演化过程失去了飞行能力。
过去广义的鸟纲曾笼统地包括始祖鳥、孔子鳥、黃昏鳥等已灭绝的史前类群,但現在比較常用鳥翼類(Avialae)来包括这些不再属于現代鸟類的史前近亲[5],包括擅攀鳥龍科、反鳥類和扇尾亞綱;现代定义的鸟纲包括了现生鸟类的最近共同祖先及其后代。根據分類學的研究,證實了恐龍是鳥的祖先,因此其直系后代的鸟类也是研究已滅亡恐龍的最主要的活體材料。鸟纲用科學上最嚴謹的說法,就是“鳥翼類的冠群”[6][7][4]。目前所有鳥類物種,都是在1億5,000万年前的侏羅紀~白堊紀這一段時間內,由恐龍總目獸腳亞目虛骨龍類-手盗龙类中的近鳥型恐龍分批次逐步演化而來[8][9]。
在白堊紀末滅絕事件之后,鳥類的祖先非鳥型恐龍全滅,大量鳥形恐龍和現代鸟类在事件之後的幾千万年中灭亡,只留下化石痕迹,如冠恐鸟形目。不過,鳥類很快在恐龍大滅絕過後的數萬年中重新佔據了地球上的各個中上層生態位维持至今。人類進入現代文明後,许多鸟类才因為人类的过度狩猎、捕捉、或农业生产破坏其栖息地而再次灭绝,如渡渡鸟、大海雀、恐鸟、象鳥、旅鴿等,不過相對來說,鳥類依靠著飛天能力、較高的智商和強健的肌肉附著力,其適應能力在脊椎動物中是非常強大的,即使在人類出現後也有大批鳥類出現數量增長,像例如多種麻雀與烏鴉高度適應人造環境;而雞、鴨與鵝等等則為人類馴化,並大量飼養。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