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群 

圖中 C1 和 C2 是由現存物种構成的兩個冠群,S1 是由已滅絕的早期物種構成的幹群;冠群 C1 和幹群 S1 構成總群(也稱泛群)T1;T1 與 C2 互為姐妹群,二者共同組成一個更大的總群 T。

guān(英文:crown group,或 crown assemblage)是種系發生學上的重要概念,指一個演化支中所有現存成員最近共同祖先以及該祖先的所有後代[1][2]。換言之,冠群包括一群現存物种和它們的最近共同祖先,以及由該祖先演化而來的所有已滅絕物種,是涵蓋了一個祖先物種及其所有後代的单系群

1969年,冠群這一概念由支序分類學創始人、德国昆蟲學家维利·亨尼希(德文:Willi Hennig)在其《昆蟲家族史》(德文:Die Stammesgeschichte der Insekten)一書中首次提出[3]。1979年,英国古生物學家理查德·杰弗里斯英语Dick Jefferies在一篇論文中正式創造了「冠群」和「幹群」兩個術語[4],但這兩個術語直到2000年經由英國古生物學家格雷厄姆·巴德(英文:Graham Budd)等人引用後[5],才被學界普遍使用。

在冠群的另一個定義中,並未強調冠群必須包含現存物種,而只要求其所有成員都起源於一次“分支發生事件”[6][7]。本條目在闡述冠群的概念時不採此定義。

  1.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植物学名词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2.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动物学名词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3.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Hennig, 1969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4.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Jefferies, 1979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5.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Budd, 2000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6.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UCMP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7.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古生物学名词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