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明鄭時期 

臺灣明鄭時期
1661年—1683年
臺灣明鄭時期鄭氏令旗
鄭氏令旗
臺灣明鄭時期鄭氏家徽
鄭氏家徽
疆域( 設里疆界, 屯墾地)
疆域( 設里疆界, 屯墾地)
地位一府二縣(東都明京)
二州三司(東寧)[參⁠ 1]
首都承天府安平镇[參⁠ 2][參⁠ 3]
常用语言閩南語[註⁠ 1]
宗教儒教佛教道教
延平王 
• 1661年-1662年
鄭成功
• 1662年
鄭襲(東都主)
• 1662年-1681年
鄭經
• 1681年
鄭克臧監國
• 1681年-1683年
鄭克塽
东宁总制 
• 1674年-1680年
陳永華
历史 
1661年6月14日
1662年6月-11月
1673年-1680年
1681年3月19日
1683年7月10日
• 明鄭降清
1683年10月8日
• 蔡機功反清
1684年10月19日
人口
• 
约200,000人[參⁠ 4]
货币永曆通寶[參⁠ 5]
西班牙銀圓
寬永通寶
前身
继承
台灣荷蘭統治時期
南明
臺灣清治時期
今属于 中華民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參⁠ 6]

臺灣歷史台灣歷史年表
史前時期
荷治
1624-1662
西治1626-1642 原住民政權及部落~1933
明鄭時期
1661-1683
清治時期
1683-1895
日治時期
1895-1945
戰後時期
1945 迄今
其他臺灣系列

人口 - 族群 - 經濟 - 交通
地理 - 文化 - 教育 - 法律
政治 - 政府 - 軍事 - 外交

臺灣主題首頁

臺灣明鄭時期是指1661年至1683年間由明鄭政權統治臺灣的歷史時期。其統治期間一直奉南明為正朔,前後歷經鄭成功鄭經鄭克塽三世統治共二十一年[參⁠ 7][參⁠ 8][參⁠ 9][參⁠ 10]

明鄭統治臺灣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卻是臺灣歷史上首個漢族政權,同時亦為一以閩南民系為主體的事實上獨立政權,對臺灣政治認同發展有重要意涵,其影響極為深遠持續至今[參⁠ 11][參⁠ 12]。明鄭以臺灣為反清復明據點,號召大批仁人志士隨其渡臺並形成一大明朝遺民群體。他們於明鄭與滿清鬥爭中既堅持漢族「華夷之辨」的儒家正統觀,同時又產生割據臺灣對抗滿清的本土意識。該現象的本質是明朝遺民對抗滿族統治的民族精神,渡臺後轉化成熱愛臺灣這塊不受滿清統治土地的本土意識。此一民族精神與本土意識的並存與互動,構成了臺灣漢族民眾反抗滿清統治的兩個思想層面[參⁠ 13]

  1. ^ 引用錯誤:頁面正文含有沒有分組的標籤
  2. ^ 引用錯誤:頁面正文含有沒有分組的標籤
  3. ^ 引用錯誤:頁面正文含有沒有分組的標籤
  4. ^ 引用錯誤:頁面正文含有沒有分組的標籤
  5. ^ 引用錯誤:頁面正文含有沒有分組的標籤
  6. ^ 引用錯誤:頁面正文含有沒有分組的標籤
  7. ^ 引用錯誤:頁面正文含有沒有分組的標籤
  8. ^ 引用錯誤:頁面正文含有沒有分組的標籤
  9. ^ 引用錯誤:頁面正文含有沒有分組的標籤
  10. ^ 引用錯誤:頁面正文含有沒有分組的標籤
  11. ^ 引用錯誤:頁面正文含有沒有分組的標籤
  12. ^ 引用錯誤:頁面正文含有沒有分組的標籤
  13. ^ 引用錯誤:頁面正文含有沒有分組的標籤
  14. ^ 引用錯誤:頁面正文含有沒有分組的標籤


引证错误:页面中存在标签,但没有找到相应的标签
引证错误:页面中存在标签,但没有找到相应的标签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