鿬 

鿬 117Ts
氫(非金屬) 氦(惰性氣體)
鋰(鹼金屬) 鈹(鹼土金屬) 硼(類金屬) 碳(非金屬) 氮(非金屬) 氧(非金屬) 氟(鹵素) 氖(惰性氣體)
鈉(鹼金屬) 鎂(鹼土金屬) 鋁(貧金屬) 矽(類金屬) 磷(非金屬) 硫(非金屬) 氯(鹵素) 氬(惰性氣體)
鉀(鹼金屬) 鈣(鹼土金屬) 鈧(過渡金屬) 鈦(過渡金屬) 釩(過渡金屬) 鉻(過渡金屬) 錳(過渡金屬) 鐵(過渡金屬) 鈷(過渡金屬) 鎳(過渡金屬) 銅(過渡金屬) 鋅(過渡金屬) 鎵(貧金屬) 鍺(類金屬) 砷(類金屬) 硒(非金屬) 溴(鹵素) 氪(惰性氣體)
銣(鹼金屬) 鍶(鹼土金屬) 釔(過渡金屬) 鋯(過渡金屬) 鈮(過渡金屬) 鉬(過渡金屬) 鎝(過渡金屬) 釕(過渡金屬) 銠(過渡金屬) 鈀(過渡金屬) 銀(過渡金屬) 鎘(過渡金屬) 銦(貧金屬) 錫(貧金屬) 銻(類金屬) 碲(類金屬) 碘(鹵素) 氙(惰性氣體)
銫(鹼金屬) 鋇(鹼土金屬) 鑭(鑭系元素) 鈰(鑭系元素) 鐠(鑭系元素) 釹(鑭系元素) 鉕(鑭系元素) 釤(鑭系元素) 銪(鑭系元素) 釓(鑭系元素) 鋱(鑭系元素) 鏑(鑭系元素) 鈥(鑭系元素) 鉺(鑭系元素) 銩(鑭系元素) 鐿(鑭系元素) 鎦(鑭系元素) 鉿(過渡金屬) 鉭(過渡金屬) 鎢(過渡金屬) 錸(過渡金屬) 鋨(過渡金屬) 銥(過渡金屬) 鉑(過渡金屬) 金(過渡金屬) 汞(過渡金屬) 鉈(貧金屬) 鉛(貧金屬) 鉍(貧金屬) 釙(貧金屬) 砈(類金屬) 氡(惰性氣體)
鍅(鹼金屬) 鐳(鹼土金屬) 錒(錒系元素) 釷(錒系元素) 鏷(錒系元素) 鈾(錒系元素) 錼(錒系元素) 鈽(錒系元素) 鋂(錒系元素) 鋦(錒系元素) 鉳(錒系元素) 鉲(錒系元素) 鑀(錒系元素) 鐨(錒系元素) 鍆(錒系元素) 鍩(錒系元素) 鐒(錒系元素) 鑪(過渡金屬) 𨧀(過渡金屬) 𨭎(過渡金屬) 𨨏(過渡金屬) 𨭆(過渡金屬) 䥑(預測為過渡金屬) 鐽(預測為過渡金屬) 錀(預測為過渡金屬) 鎶(過渡金屬) 鉨(預測為貧金屬) 鈇(貧金屬) 鏌(預測為貧金屬) 鉝(預測為貧金屬) 鿬(預測為鹵素) 鿫(預測為惰性氣體)




(Uhs)
外觀
半金屬狀(預測)[1]
概況
名稱·符號·序數鿬(Tennessine)·Ts·117
元素類別未知
可能為鹵素類金屬貧金屬
·週期·17·7·p
標準原子質量[294]
电子排布[] 5f14 6d10 7s2 7p5
(預測)[2]
2,8,18,32,32,18,7
(預測)
鿬的电子層(2,8,18,32,32,18,7 (預測))
鿬的电子層(2,8,18,32,32,18,7
(預測))
歷史
發現聯合核研究所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2009年)
物理性質
物態固體(預測)[2][3]
密度(接近室温
7.1–7.3(推算)[3] g·cm−3
熔点573–773 K,300–500 °C,572–932(預測)[2] °F
沸點823 K,550 °C,1022(預測)[2] °F
原子性質
氧化态−1, +1, +3, +5(預測)[2]
电离能第一:742.9(預測)[2] kJ·mol−1
第二:1785.0–1920.1(預測)[3] kJ·mol−1
原子半径138(預測)[3] pm
共价半径156–157(推算)[3] pm
雜項
CAS号54101-14-3
同位素
主条目:鿬的同位素
同位素 丰度 半衰期t1/2 衰變
方式 能量MeV 產物
293Ts[4] 人造 25 毫秒 α 11.03 289Mc
294Ts[5] 人造 51 毫秒 α 10.81 290Mc

tián[6][7][8](英語:Tennessine),是一種人工合成化學元素,其化學符號Ts原子序數为117,在當前所有已發現的元素中原子序第二高,僅次於118號元素。鿬是一種放射性極強、極為不穩定的超重元素,不存在於自然界中,只能在實驗室內以粒子加速器人工合成,於2009年[9]撞擊而發現。其所有同位素半衰期都極短,最長壽的已知同位素為294Ts,半衰期僅約51毫秒

2009年,一個美俄聯合科學團隊在俄羅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首次宣佈發現鿬。2011年的另一項實驗直接生成了鿬的其中一種子同位素,這證實了2010年實驗的一部份結果;原先的實驗在2012年成功得到重現。2014年,德國亥姆霍茲重離子研究中心也宣佈成功重現該實驗。2015年,負責檢驗超重元素合成實驗的IUPAC/IUPAP聯合工作小組(JWP)確認117號元素已被發現,命名該元素的提議權由美俄聯合科學團隊取得。鿬的發現晚於118號元素鿫,是截至目前為止最新發現的化學元素。其名稱得自美國田納西州

元素週期表中,是位於p區錒系後元素,為第7週期的倒數第二個元素,位於第17族、所有鹵素之下。[a]由於相對論效應,鿬的性質很可能和鹵素有顯著地差異。科學家預計鿬會是一種揮發性金屬,既不形成陰離子,也不會產生高氧化態,但其熔點沸點和第一電離能則預計遵從週期表的規律

  1. ^ Fricke, Burkhard. Superheavy elements: a prediction of their 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Recent Impact of Physics on Inorganic Chemistry. 1975, 21: 89–144 [4 October 2013]. doi:10.1007/BFb011649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8) (英语). 
  2. ^ 2.0 2.1 2.2 2.3 2.4 2.5 Haire, Richard G. Transactinides and the future elements. Morss; Edelstein, Norman M.; Fuger, Jean (编). The Chemistry of the Actinide and Transactinide Elements 3rd.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2006: 1724, 1728. ISBN 1-4020-3555-1. 
  3. ^ 3.0 3.1 3.2 3.3 3.4 Bonchev, D.; Kamenska, V. Predicting the Properties of the 113–120 Transactinide Element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1981, 85 (9): 1177–1186. doi:10.1021/j150609a021. 
  4. ^ Khuyagbaatar, J.; Yakushev, A.; Düllmann, Ch. E.; et al. 48Ca+249Bk Fusion Reaction Leading to Element Z=117: Long-Lived α-Decaying 270Db and Discovery of 266Lr.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14, 112 (17): 172501 [2015-11-18]. PMID 24836239. doi:10.1103/PhysRevLett.112.172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07). 
  5. ^ Oganessian, Yu. Ts.; et al.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the 249Bk + 48Ca reaction including decay properties and excitation function for isotopes of element 117, and discovery of the new isotope 277Mt. Physical Review C. 2013, 87 (5): 054621. Bibcode:2013PhRvC..87e4621O. doi:10.1103/PhysRevC.87.054621. 
  6.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naer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7. ^ 全国科技名词委联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召开113号、115号、117号、118号元素中文定名会. [2017-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6) (中文(中国大陆)). ,左右结构,左石右田。
  8. ^ 丁佳. 中科院等公布4个新元素中文名. 科学网. 2017-05-09 [2018-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8) (中文(中国大陆)). 
  9. ^ Newton Press. 元素大圖鑑. 人人出版(股). 2022. ISBN 978-986-461-296-3. 


引证错误:页面中存在标签或{{efn}}模板,但没有找到相应的标签或{{notelist}}模板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