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 

大明
1644年—1662年
南明疆域圖 [參⁠ 1]
京城 
• 1644年-1645年
應天府
• 1645年-1646年
天興府
• 1646年
广州府
• 1646年
肇庆府
• 1651年-1656年
安龍府
国君姓氏
君主4
• 1644年-1645年
安宗朱由崧
• 1646年-1662年
昭宗朱由榔
语言明清官话
常用语明清官话
人口105,000,000人[參⁠ 2](1644年)
兴衰
• 1644年6月19日
弘光帝登基
• 1662年6月1日
咒水之難
• 1664年9月24日
茅麓山戰役
• 1683年10月8日
鄭克塽降清
宗教儒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中国民间信仰
通币大明宝钞方孔钱
前身
继承
明朝
清朝
明鄭
今属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華民國
 緬甸

南明(1644年6月19日-1662年6月1日),由1644年甲申之變後,明朝宗室與官員在中國南方相繼成立的政權構成[參⁠ 3]。南明主要勢力包括福王弘光帝朱由崧、魯王監國朱以海、唐王隆武帝朱聿鍵、紹武帝朱聿𨮁及桂王永曆帝朱由榔皇族,以及明鄭夔東十三家等軍閥。作为明朝残余势力的南明各政权之间联系松散,互不统属。

1644年明朝首都北京被李自成攻陷,明思宗自尽身亡,位于北京的中央政府也一并被攻灭[參⁠ 4][參⁠ 5]。但華南许多省份依然忠于明王朝,南京仍存在着南京六部等衙门。南明大臣意圖擁護皇族北伐。經過多次討論後由鳳陽總督馬士英與江北四鎮高傑黃得功劉澤清劉良佐擁護明思宗的堂兄弟福王朱由崧稱帝,即弘光帝,国号依旧为大明,史称南明后明。1645年清軍攻破揚州[參⁠ 6][參⁠ 7][參⁠ 8],弘光帝逃至蕪湖被逮,後被送到北京殺害[參⁠ 9]。弘光帝被俘後,魯王朱以海於浙江紹興監國;而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於福建福州稱帝,即隆武帝。然而這兩個南明主要勢力互不承認彼此地位,而相互攻打。1646年,清軍分別占領浙江福建,魯王朱以海逃亡海上,隆武帝於汀州逃往江西時被俘而死,鄭芝龍向清軍投降,但由於其子鄭成功起兵反清而被清廷囚禁。1651年舟山群島淪陷後,魯王朱以海在張名振張煌言陪同下,赴廈門依靠鄭成功,1662年病死在金門。朱聿鍵死後,其弟朱聿𨮁廣州蘇觀生及廣東布政司顧元鏡擁立稱帝,即紹武帝,於同年年底被清將李成棟攻滅。同時間桂王朱由榔於廣東肇慶稱帝,即永曆帝[參⁠ 9]

1646年永曆帝獲得瞿式耜、張獻忠餘部李定國孫可望等勢力的加入以及福建鄭成功勢力的支援之下展開反攻。同時各地降清的原明軍將領先後倒戈,例如1648年江西金聲桓、廣東李成棟、廣西耿獻忠楊有光率部倒戈,一時之間南明收复華南各省。然而於同年,清將尚可喜率軍再度入侵,先後占領湖南、廣東等地。兩年後,李定國、孫可望與鄭成功發動第二次反攻,其中鄭成功一度包圍南京。然而,各路明軍因為距離互相難以照應,內部又發生孫可望等人的叛變,第二次反攻以節節敗退告終。1661年,清軍三路攻入云南,永曆帝流亡缅甸首都曼德勒,被缅甸王莽達收留。後吴三桂攻入缅甸,莽達之弟莽白乘机发动政变,杀死其兄後继,8月12日,莽白發動咒水之难,杀盡永曆帝侍從近衛[參⁠ 10],永曆帝被吴三桂以弓弦絞殺後[參⁠ 9],反清勢力只剩下四川的夔東十三家以及東南沿海的明鄭

  1. ^ 引用錯誤:頁面正文含有沒有分組的標籤
  2. ^ 引用錯誤:頁面正文含有沒有分組的標籤
  3. ^ 引用錯誤:頁面正文含有沒有分組的標籤
  4. ^ 引用錯誤:頁面正文含有沒有分組的標籤
  5. ^ 引用錯誤:頁面正文含有沒有分組的標籤
  6. ^ 引用錯誤:頁面正文含有沒有分組的標籤
  7. ^ 引用錯誤:頁面正文含有沒有分組的標籤
  8. ^ 引用錯誤:頁面正文含有沒有分組的標籤
  9. ^ 引用錯誤:頁面正文含有沒有分組的標籤
  10. ^ 引用錯誤:頁面正文含有沒有分組的標籤
  11. ^ 引用錯誤:頁面正文含有沒有分組的標籤
  12. ^ 引用錯誤:頁面正文含有沒有分組的標籤


引证错误:页面中存在标签,但没有找到相应的标签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