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Jarodalien 

退休
此用戶不再活躍於維基百科。
常见问题

一、为什么我不用绿链?

有多方面原因,现在依然有效的主要是这几点:1、习惯了;2、绿链比红链更消耗系统资源(包括网络流量、内存和CPU占用率),虽然对于现在的电脑和大部分手机来说这点资源算不了什么,但我还是选择最不消耗资源的形式;3、在事实层面上,绿链会降低编者(或读者)消红意愿,因为绿色不像红色刺眼,从这个意义上说,绿链和已禁用的:en:没有区别,即便只把红链和绿链颜色对调,使用红链的人也马上会增多;4、绿链的实际价值在于提醒读者去别的网站(其他语种维基百科同样是别的网站),但前提是假定读者懂别的语言,编者(而至少可以说译者)不应该这么假定,对于懂外语的人来说,要找到某个外语条目没有困难。

二、为什么写那么多飓风,为什么写那么多硬币,为什么写那么多肯塔基州州长,为什么不写基础条目,为什么不写华人关注度更高的条目……

1、我写的条目类别跨度,越过其他任何十位维基人总和(任你点任你比);2、与很多人不同,或者至少可以说与很多人的想象不同,我也要养家糊口,没有不用工作就有钱送上门来的好运气。个人时间精力有限,工作之余想尽可能多写条目就必须避免把时间花在讨论(争吵)或追踪(更新)上;3、关注度更高的条目或是基础条目,写的维基人自然更多,很多类别只有我一个人写,或者不要脸地说一句只有我能写好;4、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其他维基人(无论编写的条目范围多么窄)需要回答类似问题,这也实在不是我能够理解的优待。

三、倾向写,或一定不写什么条目?

1、一定不写:数理化,医学。最重要的原因估计绝大多数人想不到:我觉得数理化医这些领域的内容对汉语有害。2、不大可能写:华人相关。3、最喜欢写:已经消亡的人、事、物。即写人,基本只写已过世的;事物也差不多,只写已经成为历史,过去有一段时间,各方意见已有定论的。以过往编写的经验,这些条目写好的感觉比所谓重要条目好太多了,我能从中了解到许多非常有价值的细节,甚至可以同《终结者II:审判日》医院里面T-1000过铁栅栏时身体过去,却卡住手枪这个细节相提并论。细节才能证明人生经历,才能决定成败,这样能打动我的细节在所谓重要条目中太少了。写哈里·R·杜鲁门的时候,哪怕早知这人什么脾气,但写出许多他的言行依然会感到好笑,然后又有一点佩服,看到旁人的反应觉得既荒诞又合理,真到看到他人都没了,亲朋说的那些话,又有些伤感。写新罗谢尔二百五十周年半美元,看着艾米·斯基普顿写的诗,想想那“肥牛犊”既好笑又让人佩服的历史,与这故事中融合的力量、希望和勇气,令我非常享受,相比之下,我虽然也写过几个或许在许多人看来更“重要”的条目,但也正是这些冰冷的“重要”,导致它们不可能有丰富的细节。

四、我对翻译的理解和建议:

1、对于初学者来说,翻译是外语理解问题,过了这个阶段就变成汉语理解问题。2、各行各业绝大多数都有天才,但翻译不会有。3、翻译要吃好,否则脑子受不了;吃得好人会胖,因为翻译时往往要耐心,要专心坐下来长时间思考,不可能经常运动,所以一定会增肥,一定没办法减肥,所以顾及个人形象的还是……回头是岸吧。

最后再强调一遍,以下建议纯属个人意见,我也在逐渐摸索,同时基本只对大陆人有意义,如是香港、台湾等语种请考虑反过来。所有建议的核心在于:汉语美在简洁,字数越少越好。
  1. 英语似乎很重逻辑和数字,汉语讲究“不言而喻”,对数字、字面上的转折关系不敏感。“他出身贫寒,从小省吃俭用”,实在没必要按英语逻辑化成“因为从小经济困难,所以他一直省吃俭用”。“他立志长大要当工程师”也不需要数字化成“他立志长大要当一名工程师”,“他”当工程师自然只可能当“一名”,不可能有别的情况,去掉数字显然更加通顺。同理,“娶了一个妻子,两人一起生了一个孩子”不如就说“娶妻生子”,至于“两人生下一个独生子”这种就……
  2. “他和他的父亲一起去外面吃了一顿”,“他带着他的儿子去学游泳”,不如写成“他和父亲去吃饭”,“他带儿子学游泳”。如果“他”是和“别人的父亲”吃饭,那只会写成“他和XX”,“他和你XX”,“他和我XX”,绝不会写成“他和父亲”。不要小看这点差异,20年前不会有电影的片名叫《我和我的祖国》。“kill his own father”实在没必要写成“他为抢夺皇位亲手杀死自己的父亲”这么繁琐,“弑父夺位”足矣。
  3. 之一。XXX是日本政治家、慈善家、企业家,XX是美国开国元勋,这些语句后面不加上“之一”意思完全相同,语句更显简练。《战争与和平》是世界名著即可,绝不可能会有人以为你宣称世界名著只有这一本。“XXX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之一”同理。向朋友介绍时只需要说“张三是我朋友”,“这是我儿子”就行,不需要担心谁误以为你只有一个朋友或纠结那是不是你的独子。常见的“最XX之一”属于逻辑问题,XX是YY最亲密的战友之一,这里的问题是不知到底是多少人之一,三五成群可以,成百上千也完全可能,还不如就说“XX是YY的亲密战友”,“XX对黑洞研究贡献很大”,“XX在世界泳坛名列前茅”。
  4. “进行”实在多余,查教授写两人比武绝不会说“进行比武”,为病人手术也实在不需要写成“为病人进行手术治疗”。20年前的《新闻联播》除“进行曲”这种词外绝对没有“进行”二字,这值得现在绝大多数新闻工作者学习。
  5. 《XXX》是一部于2021年上映的ZZ电影,1、《XXX》不可能是N部电影;2、2021年的电影只能是2021年上映,绝不存在其他情况,2021年制作、2021年开拍……都不叫“2021年电影”。
  6. “好容易”与“好不容易”都是不容易,如果容易,那根本不值一提,这是汉语的逻辑:XX加冕不需要说XX被加冕,XX年年评为先进工作者也不需要担心有人不知道XX是“被评为先进工作者”,XX提名奥斯卡影后更不需要说XX被提名奥斯卡影后。
  7. 英语似乎“XX是”后面只能是名词,“XX靠当程序员养家糊口……”。汉语灵活一点,“XX”后面可以接动词,“XX靠编程养家糊口”。
  8. 汉语已经有丰富的词汇,实在没必要把各种特点当成复选框一样去加个“性”。“感冒极易传染”不需要“感冒传染性极强”,“有可能”不需要“有这个可能性”,“有远见”不要说成“有前瞻性”,好看好听好笑不用非要“很有可读性、可听性、可笑性”还自以为是“书面语言”。
  9. “的”字和“了”字应该能省就省,“获最佳女主角奖”肯定拿到奖,不需要英语过去时那样写成“获得了最佳女主角奖”;XX在YY西侧三百公里,不需要“XX在YY的西侧……”,“据《ABCD》记载”也无需“据《ABCD》的记载”。“XXX高大、英俊、威猛”更不应该写成“XXX是一个高大的、英俊的、威猛的男人”。
  10. 简洁只是第一步,目的是精炼语句,把原本英语四五句才表达清晰的内容用一两句说清楚,进而摆脱英语句式的行文思维和习惯。
  11. “成功”和“得主”大多是冗词,是直译英语successful和recipient,如“成功连任总统”、“成功当选市长”、“成功推翻暴政”、“成功写出《XXX》”,连任、当选、推翻、写出的时候还有可能“不成功”吗?“XX是奥运会冠军”不就行了吗,还非要“奥运会冠军得主”?
  12. 英语和日语才会不管什么都叫“事件”。还记得历史课本上那屈指可数的“事件”吗,连下雨刮风打雷都要叫“天气事件”、各种体育活动、比赛都要叫“体育事件”的时候请记得“event”在汉语里不止一种表达,汉语也不需要考虑英语、日语是如何表达。“Category:1951年3月”不需要叫“Category:1951年3月事件”,头脑没有问题的读者不会以为这是介绍日期,而不是这个月发生的事。
  13. 顿号不是一定要用,最后两个并列用词不用“和”字连接往往更像汉语。“柴米油盐酱醋杂”是汉语,“身高、体重、视力、速度、力量”是汉语,“早餐、午餐和晚餐”是英语。
  14. 累了,以后再写。
2015年2月24日,我满月了
3月23日,快满两月了
316級維基創作獎
維基資深主編
維基翻譯大師
气象拓荒貢獻
影视拓荒貢獻
法律拓荒貢獻
9級ACG創作獎
钱币拓荒貢獻
Jarodalien
這位用户有1584条目获选新条目展示
这个用户是刘姓家族成员。
這個用戶使用腾讯QQ进行通讯
,帳號是:25401422
简体这位用户使用简体字
該用戶所在时区及時間為
UTC+8 3月29日1:30
zh-N
此用戶的母語漢語
英語此維基人將英語維基百科條目翻譯中文
這個用戶不想成為管理員
41这位用户今年41岁了。
这个用户现在或曾经居住于湖南




取材自維基百科 - 中文時事百科